![]()
文|钱眼君
来源|博望财经
引子
2025年春晚舞台上,全球首次大型全AI驱动的人形机器人集群表演引人注目。人形机器人凭借其AI驱动全身运动控制技术与360度全景深度感知系统,在精准扭动秧歌的同时,将队形同步误差控制在0.1秒以内。制造者宇树科技(以下或称宇树)在聚光灯下,悄然完成从"极客玩具"到"具身智能"的认知革命。
当马斯克的人形机器人还在蹒跚学步时,中国工程师用更务实的四足形态,探索着具身智能的商业化边界。黄仁勋在 2025年7月第三届链博会上明确断言:"AI 的下个浪潮是物理 AI"。这句话背后蕴含的深意是:纯软件算法的发展已经遇到瓶颈,真正的智能突破需要让 AI 拥有 "身体",通过物理世界的反馈来驱动智能进化。
01
传统机器人遇到具身智能
长期以来,传统机器人本质上是执行预设程序的自动化工具,高度依赖人工指令。它们不仅缺乏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自主决策能力也极为有限。而人工智能与大模型技术的进步,正推动传统机器人向智能机器人跃迁,并在真实环境中实现“感知—决策—行动—反馈”的闭环。
据11月17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消息,在其主导推动的国际标准《具身智能系统框架及能力要求》中,将具身智能(Embodi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定义为物理实体融合的人工智能,能自主与物理世界交互并适应环境。这不仅仅是让机器能够移动,更是让智能体通过与环境交互不断学习进化,在现实世界中执行复杂任务。
![]()
图:具身智能概念及关键特征示意-中国信通院公众号
具身智能的核心思想源于认知科学的具身认知理论,强调智能无法脱离物理身体而存在,必须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交互来形成与发展。在机器人领域,具身智能的核心包含三个要素:一是物理具身,智能必须依附于具体的机器人实体,通过机械臂、移动底盘等实现物理行动;二是环境交互,智能通过与真实环境的直接接触(如抓取物体、躲避障碍)获取数据,而非依赖虚拟数据;三是闭环进化,通过行动反馈不断优化感知与决策能力,实现智能的持续迭代。
具身智能的落地形态有很多种,总体可以分为智能机器人、智能运载装备两大类(宇树的“人形机器人”和“机器狗”均属于智能机器人这一类)。
当前,国内具身智能产业呈现出多路并进的发展格局。互联网科技巨头、车企阵营、智能初创企业、传统机器人企业等都努力向具身智能方向探索,但探索并不容易——首先是对硬件性能的极致追求,具身智能需要硬件解决方案追求更极致的性能突破,全新的工业设计有望重塑供应链体系,这要求从电机、减速器到传感器等核心部件都必须达到前所未有的精度和可靠性。
![]()
民生证券
其次是对企业算法软实力的深度挑战。感知、决策、执行和反馈是具身智能机器人系统核心,本轮具身智能机器人快速发展离不开AI大模型的兴起。算力作为大模型发展的底座,将成为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的核心关键支撑点。如何通过让 AI 模型感知、理解物理世界的复杂性,并在多样化场景中一边保持稳定的性能一边迅速决策、不断反馈迭代,是当前最大的技术瓶颈。
02
宇树的选择
在众多布局具身智能的企业中,宇树科技选择了独特的技术路径和发展策略。宇树科技成立于2016年,由90后创始人王兴兴创立,这位年轻的工程师从小对“手搓机器人”有浓厚兴趣,在大学期间依然展现出对机器人技术的执着。这家公司发展历程堪称中国硬科技创业的典范:从最初的车库创业,到2018年推出首款消费级四足机器人,再到2023年实现全球市场近70%的占有率,宇树用7年时间完成了从技术追赶到行业引领的跨越。纵观发展历程,笔者认为,宇树的成功,可以概括为“1+2”。“1”是王兴兴对机器人的透彻了解——
小时候王兴兴就从自己的零花钱里省吃俭用来“手搓”机器人,对各种成本极其敏感。到2010年他做双足机器人的时候,机械等东西加起来成本不过两百块钱左右。能省钱的前提,是他必须对机器人整个设计方案、生产链路、生产工艺等要足够理解。所以当国外的“老大哥”波士顿动力选择液压驱动方案做到机器人行业天花板的时候,王兴兴并没有盲从,而是坚定地选择了电驱方案,死磕技术难题,从而令产品的控制更加准确、故障率降低。宇树科技控制成本的方式并非依赖大规模量产,而是通过持续优化设计方案改进结构以降低生产和模具成本。最终,这套“降本增效”的组合拳,反而让产品性能实现了跃升。
比如宇树把人形机器人和机器狗的很多设计进行复用,做人形机器人的关节模组时,他们不采用高成本的丝杠方案,而是延续机器狗的技术路线,优化改进后使用谐波减速器的旋转关节方案,在保持同等精度下将成本大幅降低。
再如宇树科技其自研的M107高精度关节电机,电机最大扭矩达 360N· m, 与同行相比,从轻量化、性能上都毫不逊色,更重要的是其成本仅为进口电机的 50%。
![]()
图:开源证券
当国外的“老大哥”波士顿动力Spot的售价还在53万元高位徘徊时,宇树已把消费级机器狗门槛拉至万元区间,价格相差大概50倍。这种颠覆性的定价不仅打开了消费级市场,更重构了整个四足机器人行业的竞争格局。
在此基础上,宇树做对了2个重大选择。
一是全栈自研。与其他依赖外部技术的企业不同,宇树像特斯拉、比亚迪一样,从开始就选择了一条全栈自研的艰难道路。全栈自研就是指公司从底层硬件(电机、减速器、控制器、激光雷达等关键零部件)到上层软件(运动控制、感知算法、AI决策)的全部关键技术栈都自行研发,实现硬件与软件的深度融合,这样既能保证产品性能,又能有效控制成本,形成技术护城河。
![]()
图:开源证券
通过全栈自研,宇树让产品实现了高度集成设计,减少对外部产品依赖,从而降低整体系统复杂度。比如在宇树Go2 产品成本结构中占比最高的激光雷达,采用自研 4D LiDAR 模块,具备 360°× 90° 超宽视角和高刷新率,兼顾精度、功耗与重量,能为四足机器人提供实时的三维环境感知与自主导航能力的同时,减少了采购成本和依赖风险。
![]()
图:位于机器狗头部的激光雷达部件(右),海通国际。
第二个重大选择是,优先主攻to B端。宇树科技选择了与“先找消费场景再打磨产品”相反的路径,将科研院校和大型企业作为核心客户。
![]()
图:宇树科技官网
其产品凭借远低于波士顿动力的价格、不逊色的性能,特别是电驱系统的高灵活性与开放度,迅速在科研圈获得认可。这一战略无需投入大量营销费用,使团队能聚焦于产品与技术迭代。而且科研场景还成为理想的试金石:它对技术容错率高,更关注核心性能突破,恰好匹配早期技术状态。在这里,宇树在纯粹环境中打磨能力、积累数据,逐步构建起技术壁垒。当技术在科研场景中反复验证、迭代成熟后,不仅形成了特定领域的技术标准,也完成了从“解决具体问题”到“定义技术范式”的关键跃迁——这正是技术公司从跟随者成长为引领者的决定性一步。
更重要的是,优先TO B的思路,也决定了宇树选择了一条差异化路径:做双足机器人比四足机器人难度更大,宇树没有过早追求类人形态(事实上类人形态也并非智能机器人的唯一终点),而是在特定垂直场景深挖四足机器人的刚需价值。在石油巡检、应急救援等场景,其产品不断刷新无故障运行纪录。这种"垂直深潜"的打法,正在改写工业机器人"大而全"的传统逻辑。
![]()
图:宇树科技官网
03
“生态建筑师"的挑战
笔者欣喜地看到,宇树科技绘制出了一张国内产业生态图谱。一方面,宇树的谐波减速器来自苏州绿的,3D视觉模组由奥比中光定制,电机控制器与汇川技术合作,电池系统来自宁德时代。此外,公司还与中大力德、长盛轴承、卧龙电驱等国内厂商深度协同。
![]()
图:海通国际
尽管少数高精度部件仍依赖进口,但公司已在杭州构建快速响应的研发制造闭环,并与国内精密企业共同探索替代方案。这种本地化布局不仅提升了供应链的稳定性和交付效率,也为其应对国际波动构筑了关键屏障。
另外一方面,宇树通过开放底层资源、硬件可扩展性设计和开发者生态建设,为开发者提供全链路二次开发支持,正在构建一个“可学习、可迭代、可复现”的平台生态。
![]()
![]()
图:宇树科技官网
由此,宇树正成为AI+硬件制造、研发平台的“生态建筑师”。但挑战同样严峻:国内“生态建筑师”们并不缺乏,华为、小米、阿里等巨头都有自己足够宽厚的生态体系,当他们携带资本入局,宇树能否守住技术护城河?当初创企业遭遇价格战搏杀出来的巨头们,差异化优势还能保持多久?消费级市场如何全面打开?另外我们需要冷静地看到,虽然宇树科技在电机、减速器等领域实现了自研自产,但对特定高性能组件的外部依赖,尤其是在高性能计算芯片等领域,使其供应链依然存在脆弱点,宇树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中国机器人产业能否走出一条非跟随式道路。
04
具身智能弯道超车的观测点
宇树早期投资人之一的张鹏在2017年第一次见王兴兴时,是在一个车库式的工作间里,机器狗零件散落满地,连张桌子和工位都没有,以至于张鹏一度没有地方落座。在他们的交流中,不见商业模式、股权分配,几乎就是谈技术路线和实现方案。也正是王兴兴执着于技术本身的工程师气质,深深打动了投资人。如今,王兴兴的宇树科技已经完成IPO辅导,正随AI的浪潮走向更远的海洋。他们奋勇搏击的浪花折射出了中国智造的新方法论:不过度追求参数炫技,而是用工程化思维解决真实痛点;不盲目复制海外模式,用场景创新重构价值链。
当资本市场开始重新评估硬科技企业的估值逻辑,那些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企业,或许正在酝酿下一个产业奇迹。在这个机器逐渐拥有"身体"的时代,宇树科技用四足踏出的每一个脚印,都在为中国智造书写新的注脚,而全栈自研的技术路线、颠覆性的成本优势、以及完整的产业生态布局、能否跑通商业化闭环,不仅关乎一家公司的命运,更是中国能否在具身智能赛道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观测点。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