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经营、投资双赢,保险业驶入盈利新周期

IP属地 中国·北京 尺度商业 时间:2025-11-24 16:20:26

保险业三季度财报季已经落下帷幕,A股五大上市险企(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新华保险)集体交出了一份可谓惊艳的“成绩单”。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五大险企合计实现营业收入约2.37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实现归母净利润4260亿元,同比增长33.5%,已然超过去年全年的净利润总额(3476亿元)。

要知道,这是在去年同期归母净利润高增八成的历史高点上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其中,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更是同比增长近七成。



五大险企如此强悍,关键原因是投资增厚了业绩,实现了经营、投资的“双赢”,整体表现“又猛又稳”。方正证券、东吴证券、中金公司、国泰海通等多家机构认为,得益于经营、投资同步改善,预计头部险企将延续稳健增长态势。

也就是说,在经营侧的负债端和投资侧的资产端,前三季度头部险企向外界释放了向好的信号和预期。

更重要的是,稳健增长的态势预期还将持续。安联此前发布的《2025年全球保险业发展报告》显示,未来十年中国保险市场整体年均增长率预计为7.5%,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特别是健康险业务“将最具活力”。

结合起来看,前三季度净利创新高,或许只是一个新起点。依托经营、投资“双赢”,保险业正驶入盈利新周期,接下来,将打开更多更大的市场空间。

长期价值深耕,经营稳健向上

透视五大险企三季报,险企经营侧的高光亮点,夯实了其基本面的护城河。

具体而言,第一个亮点是,保费获得两位数的高增长。

前三季度,中国人寿实现总保费6696.45亿元,同比增长10.1%;新华保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727.05亿元,同比增长18.6%;太保寿险实现规模保费2638.63亿元,同比增长14.2%;人保寿险报告期内实现保险服务收入197.86亿元,同比增长18.2%,人保健康实现保险服务收入232.38亿元,同比增长12.9%。

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没有公布保费,但公布了健康险保费收入,前三季度约1270亿元,其中医疗险保费收入近588亿元。这意味着,在健康险这个“最具活力”的领域,中国平安正加速进击。

第二个亮点是,新业务价值提速增长。

前三季度,中国人寿新业务价值较2024年同期重述结果同比提升41.8%;新华保险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50.8%;太保寿险新业务价值153.51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31.2%;人保寿险报告期内新业务价值可比口径同比增长76.6%;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达成357.24亿元,同比增长46.2%。

从本质上说,新业务价值是新业务预期未来产生的税后利润折现值,因此被业界视为“正在创造的未来”,这方面最少三成的增速,也反映出五大险企高质量发展“成色十足”。



上述两个亮点背后,核心动力来自于价值深耕,近些年,险企都在持续推进渠道改革,加强“优增优育”,追求价值提升。

这方面,中国人寿着力于优化个险渠道队伍结构,提升专业能力和服务效率,加强队伍质态改善;太保寿险聚焦“绩优人力”,核心人力人均产能提升16.6%;新华保险同样推动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深化转型,人均产能同比增长达到50%。

平安寿险则将个人寿险销售代理人数量从6月末的34万增加至35.4万。当然,这并非单纯的人员扩充,而是在AI赋能下“全副武装”,提质增效——在销售端,从需求分析、个性化推荐到话术支持,再到智能复效派工,代理人得到AI的全方位赋能。结果是,前三季度,AI辅助销售990.7亿元,保单复效提升23%。

拥有这样一支AI武装的“战队”,战斗力跃升,带给客户的获得感、价值感自然更强。前三季度,中国平安代理人渠道“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29.9%,堪称最佳注解。

除了渠道改革,产品层面也进行了改革调整,在满足客户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头部险企都希望能提供更多价值。

举个例子,在长期利率下行的背景下,对于保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既重视长期保障,又强调收益要有一定的成长空间。针对这一需求,一个明显的趋势是,险企纷纷加码分红险销售,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等头部险企均进行了战略布局。

其中的关键在于,分红主要来源于险企的实际经营盈余,对险企的投资水平和经营能力都是不小的考验,为什么险企选择直面考验?

平安人寿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平滑机制”,险企能够有效保障客户在不同年度间获得有市场竞争力的红利分配,这是分红险的价值所在。换言之,与其说险企们是在加码分红险,不如说是聚焦价值创造。

此外,在财险领域,头部险企综合成本率进一步优化。前三季度,平安财险、人保财险、太保产险的综合成本率同比下降约1个百分点到2个百分点不等,这也为财险走向更强调品质和服务的价值竞争提供了助力。

显而易见,全面发力,长期深耕,渠道、产品都释放出更多价值,让广大客户获得实打实的价值,进而推动经营稳健向上,成为险企持续发展的“压舱石”。

与市场共振,实现“又猛又稳”

如果说经营展现更多的是“稳健”,那么,五大险企资产端的投资则展现出“又猛又稳”的态势。

在三季报中,五大险企不约而同,都把报告期内净利润增长的首要原因归之于投资收益同比大幅提升。

这也是行业现实。从收益率这一重要指标看,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人寿实现总投资收益3685.51亿元,总投资收益率6.42%;新华保险实现年化总投资收益率8.6%,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6.7%;中国人保实现总投资收益862.50亿元,总投资收益率5.4%;中国太保实现总投资收益率5.2%;中国平安资金投资组合规模超6.4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9%,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实现非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5.4%。

这些投资收益率都是在高基数的基础上继续提升,能够取得这样的战绩,和头部险企的投资策略密切相关。

简单来说,头部险企加大了权益投资力度,加强与市场共振,进而抓住了A股市场的上涨机会。与此同时,投资矩阵越发多元,投资A股之外,积极配置长久期债券,还在另类投资领域发力,收益来源更加丰富。



从外部视角看,险企在A股市场的投资,除了成绩,投资理念和逻辑也备受关注。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险资机构举牌上市公司超过30次,主要集中在银行、公用事业、新能源等高股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这表明,即便身处“牛市”,险企也不是激进或冒险打法,而是作为耐心资本,专注于长期稳定发展。

之所以呈现这一特点,一方面,是保险资金的属性决定的,另一方面,也出于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

就资金属性而言,保险资金来源稳定、规模较大、偿付周期较长,是典型的“投资长钱”,是市场上稀缺的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

就服务国家战略而言,正因为保险资金上述属性,其具有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天然优势。别的暂且不说,仅仅是在“科技强国”战略层面,“十四五”期间,保险业强化科技保险保障,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过10万亿元,首台套、首批次保险支持创新应用项目3600个,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保驾护航”。

头部险企大多做到了二者兼顾。以中国平安为例,既投资高分红的价值股,也投资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成长股或企业。

从前者看,颇有说服力的信息是,平安人寿近年多次增持农业银行H股,今年第三季度又成为农业银行A股十大流通股东之一,而农业银行A股股价节节攀升,表明高股息、高分红的价值股同样能取得亮眼的投资战绩。

从后者看,中国平安侧重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释放。

比如,今年7月,中国平安和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合作,险资直接投资海上风电由此迈出关键一步,践行了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在合作中,中国平安不但注入资金“活水”,还整合金融资本资源和管理经验,提升基础设施项目的运营效率,有力、有效地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据了解,项目投运至今运行稳定,预期收益良好。

作为耐心资本,与市场、国家战略同行,价值和成长兼顾,中国平安才得以穿越周期,真正做到“又猛又稳”。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中国平安近10年(2015年-2024年)平均ROE为16.72%,位居五大上市险企之首,公司近10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速为8.32%,同样位居首位。

复盘来看,经营侧稳健发展,投资侧与资本市场、国家战略共振,正是五大险企“又猛又稳”的核心逻辑。

可以预见,随着双赢效应不断深化,保险业驶入盈利新周期,以中国平安为代表的头部险企将引领行业生态,赋能实体经济,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