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量化派IPO募资580万:1.17亿上市费背后对赌压顶,助贷转型“数字消费”投诉超3万条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孙雅 快马财媒 时间:2025-11-24 10:06:20

近日,量化派启动港股IPO招股,正式敲定将于11月27日挂牌上市。

在过去七年时间里,这家公司经历了从美股失败到两次赛道切换,再到五次递表港交所的漫长资本长跑,如今终于抵达港交所门前。

然而,这场看似圆梦的上市之旅,招股信披中满是争议。「快马财媒」发现,公司上市净募资额仅为580万港元,却要为此支付高达1.17亿港元的上市开支。

这笔近乎“赔本赚吆喝”的交易折射出的,是量化派头顶悬而未决的对赌赎回压力。在成功洗去“金融助贷”标签、以“数字消费”身份重新登场之际,量化派的财务、合规旧疾犹存。

580万募资额背后的“赎身”之旅

量化派此次IPO,是罕见的“亏本上市”,其效率之低,足以成为行业反面教材。

招股书披露,量化派计划发行1334.75万股股份,募资总额约为1.24亿港元(按中间价9.3港元测算)。同时,其上市相关开支高达1.17亿港元,涵盖保荐人费、律师费、审计费及包销佣金等全流程成本。这意味着,量化派募集资金总额的94.6%,将全部耗用于支付上市开支。最终,公司募资净额仅余580万港元。

这一募资净额,根本无法支撑企业正常的经营运转。数据显示,量化派在今年前五个月的单研发费用就达1944万元,580万港元(折合人民币约530万元)连其半年的研发投入都难以覆盖,更谈不上补充流动资金、拓展业务版图了。

更显尴尬的是,这个募资净额甚至比单个投资者申购上限(“顶头锤”)的缴款额(约660.75万港元)还要少80余万港元。如此上市融资效率,暴露了其基本面的信心不足。

量化派不计成本也要上市的底层逻辑,并非业务扩张需求,而是头顶悬而未决的对赌赎回压力。

在2022年首次递表港交所前,量化派曾引入约14亿元的优先股融资。这笔资金附带严苛的对赌条款,约定若公司未按期上市,优先股投资者可要求赎回股份。

截至去年10月末,这笔附带优先权的金融工具账面值已高达16.86亿元(约18亿港元),且需按年复利10%或原始投资额的120%加未付股息赎回。招股书显示,同期公司账面流动资金仅为3764万元。

巨大的债务规模与微薄的现金储备形成了鲜明对比。一旦IPO失败触发赎回条款,高达18亿元的潜在债务将瞬间压垮企业,流动性危机立时爆发。因此,上市成为了量化派规避违约风险的唯一救命稻草。

量化派IPO方案的设计,也折射出市场对其基本面的信心不足。此次上市没有任何基石投资者参与。作为IPO市场的“信用背书者”,基石投资者通常是认可企业前景的大型机构,其缺席意味着量化派未获得专业机构的长期认可。

另外,公司此次发行股份仅占上市后总股本的2.6%,远低于港交所常规自由流通量要求的10%。这种低比例发行,虽然能通过“市值超6亿港元”的豁免条款过关,但低流通盘叠加无机构长期持股托底,极易引发股价上市后的剧烈震荡。

这种以牺牲融资效率为代价的“自救式挂牌”,其核心目的就是为了将巨额金融负债转为权益,从而解除对赌条款。上市是量化派的财务终点,而非业务起点。

转型“数字消费”与“助贷”旧疾

量化派的坎坷上市之路,也是中国金融科技企业艰难转型的缩影。

量化派成立于2014年,最初以“信用钱包”这一现金贷平台切入市场,主要为金融机构提供消费信贷撮合服务。在“热钱涌动”的时代,它迅速积累了用户和估值。

然而,2020年后,随着监管环境收紧,量化派被迫启动战略转型。2020年11月,公司将“信用钱包”升级为一站式生活消费服务平台“羊小咩”,转型为“专注于中国消费领域的在线市场运营商”。公司在上市过程中,不断压缩“助贷”业务占比,从2021年的76.8%降至2024年的3.2%,并承诺日后不再开展此类业务。

然而,量化派的“去金融化”是否只是表面化?其核心业务模式的旧疾仍然存在。

量化派在招股书中披露,2024年公司毛利率高达96.86%。如此高的毛利率即使在中国互联网巨头中也属罕见。这暗示着其收入结构可能非常特殊,大部分收入是平台服务费,而非商品销售收入,这正是其金融科技业务模式的影子。

尽管公司声称已终止与金融机构的撮合服务协议,但其关联关系并未完全切断。与量化派有密切合作的小贷平台“便荔卡包”的实际控制人,正是量化派创始人周灏。

在市场上,用户通过“便荔卡包”的小程序点击“商城”,可以直接跳转至“羊小咩”平台,用户仍能申请小额贷款用于购物。这表明,量化派的“数字消费”平台与关联方的“信贷”业务,仍然保持着暧昧的资金循环。

再者,量化派旗下平台的投诉量始终处于高位。截至11月23日,在黑猫投诉上检索“羊小咩”,相关投诉已达3.05万条,投诉焦点多集中在平台商品溢价过高、诱导消费、变相收取高额利息,以及暴力催收等方面。这说明其核心运营理念和获客方式并未完全摆脱其“助贷”时代的惯性。

此次上市,虽然量化派成功地将“对赌”债务的风险暂时解除,但580万港元的净募资额无法解决其经营现金流短板。缺乏业务增长支撑、无机构认可、以及围绕其高毛利和关联交易的合规隐患,都使这场漫长的上市博弈,成为了新挑战的开始。

标签: 上市 公司 业务 平台 市场 转型 企业 助贷 金融 数字 投资者 机构 核心 科技 中国 关联 现金 悬而未决 模式 招股书 用户 佣金 股份 暴力 附带 交易 金融机构 账面 高额 利息 信用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