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评论丨电动自行车装不装挡风被,不应成为两难选择

IP属地 中国·北京 红星新闻 时间:2025-11-23 14:10:59

治理挡风被,不是让市民在寒风与安全之间做两难选择,而是通过更细致的制度设计、更体贴的公共服务,让他们既能温暖出行,也能平安抵达

上海一女子骑行电动自行车时,挡风被不慎卷入前轮,导致她重重摔倒在地,当场失去意识;淮安一女子骑行途中腾手整理挡风被,电动自行车突然失控,致使该女子头部重重砸向路面……据央视新闻报道,加装在电动自行车上的挡风被,已成为威胁交通安全的“大隐患”。多地已出台规定严查加装挡风被。

“束缚”双手,操作受限;夹挂或卷入车轮,危险难控;易燃高危,堪比“移动炸弹”。有“御寒神器”之称的电动自行车挡风被已俨然变成“夺命利器”,不能不引起足够警惕。


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治理挡风被是应有之义。这种治理既为生命安全考量,也符合法治要求。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等非机动车载物,高度从地面起不得超过1.5米,宽度左右各不得超出车把0.15米,长度前端不得超出车轮,后端不得超出车身0.3米。

一些电动自行车加装挡风被后,已经超过左右宽度0.15米的范围,会直接影响到行驶通过性。因此,多地针对挡风被乱象开展治理,有理有据,可行可为。

但要看到,安全与保暖并非二元对立,而是可以相得益彰。挡风被之所以在冬季兴起,最直接的原因是可御寒。骑行电动车是最常见的出行方式之一。寒冬时节,北风凛冽,民众为了御寒便“擅自”加装五花八门的挡风被,是情理所在。如果有更好的办法,谁会愿意加上笨重且不美观的挡风被?

治理挡风被乱象,既需要强化安全,也需要洞察民情。换言之,在坚守安全底线的同时,也要体察民生需求,寻求更有温度的解决方案。如果一味一刀切,或者停留于见了就逮,逮住就拆,拆了还罚,容易让群众更感寒意。

安全比保暖重要,但并不等于注重安全就不能拥有保暖。为此,各地在治理上不妨采取更细致、更体贴、更有耐心的温情方式。比如,立足于从“管”人转向“服务”人,从事后查处转向源头疏导。这要求相关部门调整管理思维,优化治理模式,从“禁止群众做什么”转向“为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提供什么”。

具体来说,可联动行业协会和企业,鼓励企业生产仅防护腿部、不影响膝盖和车身操控的“安全款”防寒护具,为市场提供更优选择。还可营造更友好的骑行环境,在重点路口增设避风等候区。

治理挡风被乱象应有基本共识,不宜一刀切,不能粗暴推进。不仅告知民众“不能这样”,更要示范“怎样更好”,引导市民主动选择更安全的御寒方式,无疑是更优选项。否则,只是强行推进、生硬警告,并不能化解矛盾,暖人心灵。

安全和保暖绝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城市治理也不是发个禁令那么简单。城市治理的现代化,不仅体现在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也不仅体现在智能系统广泛应用,更体现对个体诉求的回应,对群众刚需的尊重。

说到底,治理挡风被,不是让市民在寒风与安全之间做两难选择,而是通过更细致的制度设计、更体贴的公共服务,让他们既能温暖出行,也能平安抵达。兼顾力度与温度的平衡,才是一座座城市的温情所在。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秦川

编辑 尹曙光

审核 冯玲玲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