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从烂摊子到10万+,他们挖掘这种需求,登上TOP1

IP属地 中国·北京 电商在线 时间:2025-11-22 12:15:43

不少外贸工厂都面临过订单缩减,濒临生存危机的情况。一心所在的这家老牌帽子工厂也是。

工厂里的师傅们有多年制作帽子的经验,为了留住他们的手艺,老板曾经自掏腰包,给师傅们发工资,支撑工厂运营。

六年前,工厂在淘宝开了一家名为“研帽社”的小店。因为坚持“每个人的头都不一样大,都应该戴上合适的帽子”,他们为一款帽子分出五个尺码,提供“半定制”服务,每种尺码都有货。



一心并非科班出身的帽子设计师,她后来加入这个初创团队。为了真正搞懂帽子,她几乎有两三年时间都“泡”在车间里,和打版师傅一起研究面料、调整版型,从零开始摸索。

这群“不愿将就”的人,靠着“分码”笨功夫,开辟了一条生路,一年卖出上万顶帽子,几年下来约卖出10多万顶帽子,被不少人称为“大头救星”“小头福音”,小店还成为秋冬保暖配饰回头客榜TOP1。

“亏到不行的烂摊子”

“研帽社“的制作车间里,缝纫机的嗡鸣声连成一片。十多位老师傅正俯身在各自的机台前,制作帽子,讨论着帽檐的弧度、帽顶的深度,时而夹杂着对线和布料的争论,带着手艺人特有的较真。

六年前,这些师傅们还在为手艺无处安放而焦虑。

这家工厂的前身是一家老牌国营厂。上世纪90年代末,国企改制的浪潮席卷而来,工厂改制,专注于帽子制造,凭借精湛的工艺,接到海外订单,进入快速发展期。



然而,之后几年,全球消费需求疲软,海外订单下降。国内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用激烈的价格战不断蚕食着利润空间。这家老厂规模日渐萎缩。曾经热闹的厂房变得空旷,许多老师傅陆续退休。

为了维持经营,老板贴钱维持运转,工厂一度成为一个“亏到已经不行的烂摊子”。“穷则思变”是句老话,也是唯一的出路。

2019年,厂长看着车间里师傅们,决定不能再依靠给外国人做代工了,得寻找新出路,做一些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从“定制”到“全尺码现货”

这几年,“国货崛起”备受关注,他们决定做一个自己的品牌,“好好地把帽子这个品类做精做透,让每一个人都能戴上合适的帽子”,而且品牌名必须是中文的,于是“研帽社”这个名字应运而生。

起初,他们并没有明确的方向,只能像摸着石头过河一样,接一些国内个人或品牌的小批量定制单。在与这些客户的接触中,他们发现了一个核心问题: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头型,在戴帽效果上,几乎完全不同。



“外国人的颅顶普遍较高,随便一顶很薄的帽子都能撑起来。但我们不行。”设计负责人一心解释道。

那段时间,他们一边在网上卖帽子,一边摸索版型,积累了针对国人头型的数据和经验。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客户需求引起了他们注意。“我头大,能不能给我定制一个大码?”并且之后,类似的请求不断出现。

作为定制服务,满足这个要求并不难。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定制品的退换货是巨大的痛点。客户自认为的“大头”,测量的尺寸往往不准,收到货后依然不合适,来回拉扯,体验极差。

面对这个难题,他们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极为“笨拙”且“不划算”的决定。“我们干脆大气一点,把所有尺码都做成现货,让大家敞开试!”

可这个决定意味着成本和库存压力增长。在服装行业,多一个SKU就多一份风险。“研帽社”选择将一个款式分出XS、S、M、L、XL五个尺码,覆盖从53厘米到61厘米的头围,比很多服装品牌分得还细。



“我们老板本人就是小头,他知道找不到合适帽子的痛苦。”一心说,“而我呢,又是个大头。我大学上体育课,看着别人戴帽子都挺正常,我的就戴不进去,特别困扰。”对他们来说,一个“均码”,意味着将无数“不标准”的头型拒之门外。

于是,一种“半定制”的模式形成了。“客户在淘宝店下单,如果没有现货,帽子车间的师傅便开始制作,如同奶茶店接单后现场调制一般。”凭借着老师傅们精湛的手艺,他们得以用百元左右的平价,提供接近“定制”的体验。

小店的电商团队只有两个人。他们不懂复杂的运营技巧,店铺后台甚至会弹出“运营分太低”的提示,详情页字也多,写着产品的理念、细节和工艺。“现在很多人不爱看字了,但我们一直坚持这么写。”一心说,她们希望做到“所见即所得”。

2019年到2020年,店里的一款水桶帽成了小爆款,月销能到200多件。那款帽子帽型别致大方,长帽檐兼顾了遮阳的实用性,棉质面料四季皆宜。这个小爆款,慢慢带动了整个店铺的运转,一年能卖出几千甚至上万顶帽子。



他们的手艺还吸引了一些高端设计师品牌的目光。“很多服装设计师画稿好看,但不懂帽子的立体结构,选两种不搭的料子硬拼,撑不起版型。”一心透露,这些别的工厂不愿接的“疑难杂症”,往往会绕回到他们这里。

被看见的少数

店铺的消费者大多是生活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对生活品质有要求,信奉实用主义的人。他们厌倦了在网上买十几顶帽子却没一顶合适的经历,甚至一度怀疑是自己“长得丑”。

“研帽社”帽子的设计哲学与这群用户的气质不谋而合。团队坚持“长期主义、简约主义”,店里的款式经典隽永,不会追逐稍纵即逝的潮流。模特淡妆出镜,图片拒绝过度修饰。“我们要做的是有品质的东西,服务那些希望买一件东西能多用几年的客人。”

为了帮助客户更精准地找到自己的尺码,他们甚至在每个订单里附赠一把头围尺。市面上一些帽子的尺码是虚标的,“明明只有56厘米,非要标成58厘米”,这导致很多正常头围的顾客误以为自己是大头。



一位顾客说,他之前几乎没买到过合适的帽子,外面的帽子戴着都嫌小,一发现“研帽社”,就一口气买了十几顶。另一位小头顾客则抱怨,以前买帽子总像小孩戴大人的帽子,晃晃悠悠,甩甩头就能掉下来,在店里最终找到了合适的帽子。

“我已经在你们店里买了二十几顶帽子了!你们简直是大头的救星!”当这样的留言第一次出现在客服旺旺和商品评论区时,一心和整个团队都深受触动。“特别感动,证明我们做的事情是对的。”

虽然多尺码带来了沟通和退换上的麻烦,但他们始终坚持。而那些被主流市场忽略的“少数派”构成了店铺最坚实的用户基本盘,店里回头客很多,老客还会介绍来新客户,6年来,他们卖出了有10多万顶帽子。

如果单凭销量,这个赛道如此小众,店铺很难脱颖而出。但是如今依靠老客复购、口碑效应等,他们的小店登上秋冬保暖配饰回头客榜TOP1。



这份坚持,也改变了工厂里老师傅们的处境。转型做淘宝店后,订单变得平稳。工厂里的师傅们的生活从过去做外贸时“饥一顿、饱一顿”的焦虑状态,转变为一种安稳的日常。忙时赶货,闲时无单的巨大落差消失了。

从一家濒临倒闭的老厂,到一个细分赛道的Top1,对他们来说,这一过程中最有趣的是,老板学工程,设计师也并非科班出身。“但或许正因帽子这个领域太过细分,没有所谓的科班人才,才给了我们这群局外人机会。”

对这群“门外汉”来说,商业的智慧不复杂,回归人的真实需求,用匠心和诚意去解决一个哪怕再小的问题,最终会做出一个受认可的品牌。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