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吴坤谚
编辑| 王 潘
2015年前的互联网是大航海时代,走到哪里都是处女地,插个小旗就能做成一个业务。 10年后的今天,屈居于前辈之下的新平台唯有找到自己独有的“非共识”,才能尝试突破既有的定义。
回归大阿里怀抱的飞猪,便是其中之一。继国庆中秋双节晒出大幅领先行业增速的战报后,刚刚结束的双11,飞猪持续放量:数据显示,飞猪双11期间整体履约GMV同比增长30%,这一口径覆盖了参加双11的“囤旅游”商品,以及周期内的日销商品,如此直接的“战报”口径在历史上尚属首次;用户增长方面,交易用户数同比增长20%,消费者总计下单了超600万件活动商品。
从某种程度上说,相较于国庆双节,飞猪在双11的增长更具代表性——该时段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淡季,让增长呈现逆周期、结构化的色彩。另一方面,这也是阿里“大消费平台”战略的流量协同与变现潜能的二次验证。
过去,飞猪试图在供给相对固化的OTA市场,以平台模式撕开口子。有别于传统OTA,平台模式强调开放与供应商自主经营,换取了与万豪、希尔顿等超级头部品牌的会员打通,以及各种稀奇古怪的海外一日游、包车游和本地化玩法,“囤旅游”这种召集大量商家组织货品并通过营销放大也应运而生。平台模式的缺陷则在于,相较纯自营的OTA,难以高效协调库存、价格与履约标准,反过来制约了平台对服务的调度与管理能力。因此,从2022年开始,飞猪又开始在局部强化OTA式的供应链建设,形成“平台+自营”并举的业务结构。
![]()
公允地看,上述一系列行动对飞猪自身意义明显,但距离阿里的主营业务太过遥远,对改变OTA竞争格局作用也十分有限。但自2025年年中即时零售的旋风吹起,互联网公司对各自麾下to C业务矩阵的排布思路开始剧变。
在此基础上,今年6月23日,阿里巴巴宣布饿了么、飞猪正式并入阿里电商事业群——“大消费平台”的统筹下,其逐年补强的履约迎来了价值释放。
“战争是由等待和煎熬组成的”,这句话成了飞猪的谶语。
流量大“前台”
理解飞猪的增长,需要从两个角度来看:平台战略变化以及集团内的定位变化。
在阿里体系内,飞猪过去一度被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业务单元,游离在体系之外。伴随大消费的业态整合,飞猪得以真正站在整个阿里消费生态的主链路,而不是在链路边缘等待补位。这种“位置升格”让飞猪首次获得了与实物电商业务同等级的“前台”空间。更重要的是,其供给资源与调度步入了一个更大的体系,随着飞猪与大阿里的协同嵌入程度深化,其供应链的稳定性会直接受益。简而言之,商家尝到了流量的甜头,就有意愿提供品质更好的供给,帮助平台激活用户,长此以往,合作粘性会越来越高。
仅作为流量管道的入口,变化便已足够明显。8月,淘宝App顶部新增与“闪购”并列的“飞猪”一级入口,各类供给全部接入。巨大的前台曝光,吸引大消费体系内各色消费人群流向飞猪。
![]()
需要注意的是,这并非流量的大水漫灌——阿里已有成熟的会员体系以及丰沛的人群营销场域,能为商家的用户运营做好结构化的分层。
最典型的就是消费意图明确、活跃的88VIP群体。在资源整合下,这一人群的旅游消费份额,有望加速向飞猪流淌。数据显示,今年双11,88VIP在飞猪的交易用户数增长约30%,还贡献了头部商家七成以上的成交。
业务的深度协同远不止一个入口,平台商家的经营亦非流量一个维度。继大消费系统性的开闸后,飞猪迎来的是更深度的嵌入:旅行在淘宝App“我的订单”中与闪购、购物并列;同时,现阶段使用淘宝App时,可发现已有旅游目的地商品进入“猜你喜欢”体系,表明搜索推荐体系已可以容纳服务消费类货品。
前者打通了履约后台,后者则提高了场景联动的频率,旅游供给在淘内的分发和交易效率已不可同日而语。
前文提到,飞猪在模式上有别于传统OTA,强调商家自主经营,但这一模式创新因过去没有足够稳定、可复访的经营入口而难以规模化。自飞猪完全嵌入大消费链路后,这份症结不复存在。作为旅游场景正式嵌入大消费平台的首个双11,飞猪的增长便是这一判断的绝佳例证。
更聚焦的后方
分析公司业绩的增长或下滑,内生的变化是主因,但在周期性行业,外部因素从来不可忽视。
今年双11期间,自11月12日起,浙江、四川、广东等地试行为期3天的秋假,并与周末衔接形成5天“小长假”。中小学生放假休息,引动家长携家出游,九寨沟、四姑娘山与神仙居等多地景区接连发布门票约满公告。
表面上看,秋假的出现对亲子人群消费扩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显著拉动淡季旅游市场。更深层次的变化,是中国旅游需求的增长正在变得愈发“分布式”。个性化出游需求持续增长,同时非传统旺季呈现出明确的增量机会。
要争夺这些增量市场,平台需要同时具备输出标准化服务与提供灵活供给能力。
我们研究发现,飞猪“走平台模式、不走OTA模式”的故事线持续已接近10年,但定义有所变化。前期是纯流量交易平台,后期是局部建设自营供应链、局部保持平台模式的混合型履约平台。
今年双11能交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数据,表明飞猪不仅借到了阿里“大消费平台”的势,还能凭借其独特的模式,成为这一增量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
供给多样性向来是飞猪的强项。不论是继承自淘宝天猫的商家自运营逻辑、能力迁移下的“囤旅游”,还是南极包船游、邮轮剧本杀、云南野生菌自驾路线等强调“体验经济”的商品开发,均是依靠生态的力量持续发掘新供给。
平台模式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相较传统 OTA更为克制,能给到商家足够的经营空间。
开放对应腾挪,不论是做会员、做内容还是做复购,商家均有自主权,这对于深受“流量税”绑架的酒旅商家来说,本就是一种稀缺的平台经营体验。
于飞猪而言,一个“大消费平台”内打通的会员体系与交叉销售引来的新用户,势必带来更低成本的拉新和更高效率的转化。而前台的压力小了,就可以解放出更多的资源和时间,用于做好“大后方”。
对于固定成本高,边际偏低的旅游业,真正能支撑平台长远发展的价值,永远在于供给。
系统级放大
双11前,在淘宝闪购点过外卖但未在电商下单的用户规模已经破亿,截至11月5日,这批在“双11”期间的电商订单数已超过1亿。不同主语的相似数据对比,便是淘宝闪购在双十一创造的新增量,也是大消费平台化能力的集中展示。
如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在飞猪、饿了么并入中国电商事业群之际发布的全员信中强调的,“这是我们从电商平台走向大消费平台的战略升级”,一个战略级别的叙事下的品类协同、入口融合、场景共享,已经从体验、供给上重构了阿里旗下各大消费业务的增长逻辑。
在这个系统中,旅行、零售、外卖不再是平行品类,而是被“生活消费场景”统一承载——只要淘宝APP的生活场景扩张,飞猪用户的增长就是伴随性的、确定性的。
从6月至今,我们已从多方信源获悉,大消费正在激活过去飞猪相对薄弱的下沉供给。在飞猪并入中国电商事业群后一个月,淘宝闪购在重庆、杭州、深圳低调上线“特价酒店”。供给上以单体非标酒店、经济型连锁为主,并夹带少量中高端酒店,其价格优惠幅度可达30%至60%之多。马太效应下,中小连锁与单体酒店格外渴望流量活水的注入。有业内人士提出,来自淘宝闪购的超级流量,便成为飞猪笼络这些酒店商家的银弹,飞猪过去供给侧“偏重高星”的结构性局限,正在被系统性修补。
另一方面,随着飞猪与淘宝App内搜索、推荐、订单系统的融合协同,注重品牌的大商家的经营效率亦将呈现非线性提升。
如果供给侧能大消费中分到增长蛋糕,势必会将平台视作长期经营的伙伴,从而在用户体验上反哺平台。
值此,飞猪的平台故事将不再是一种理想主义的价值主张,而是一套有系统、有结果、可扩张的运营机制。
旅游是一个供给周期长、行业结构稳定的产业,但在当下的消费风潮中,它又是需求最活跃的行业之一。
![]()
事实上,飞猪或任何玩家,如果能在短期内实现规模级增长,其价值不仅是平台自身的能力跃升,更重要的是为已因成熟而僵化的行业注入更多活性。旅游发展虽慢,但也前所未有地需要变化。
高度紧张的“特种兵”、沉浸体验的“深度游”、绝对松弛的“慢游”,供给仿佛永远在追着需求跑。悲观者看去是西西弗斯无奈推动巨石,乐观者看却是丰收女神德墨特尔来回冥界与人间所呈现的四季。在周期循环往复中,“冬天”不是惩罚,“春天”也不是意外,它们只是不同节奏,而平台与商家需要做的是携手驯服不确定性。
微信号|TMTweb
公众号|光子星球
别忘了扫码关注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