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9日,英特尔技术创新与产业生态大会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正式开幕。此次大会将有3000多位政府代表、生态伙伴和开发者参加,而英特尔也将对外展示涵盖客户端、数据中心与边缘计算的完整 AI 技术蓝图,同时设有多个分论坛和讲座,为开发者、企业提供了解前沿技术的平台。
雷科技也受邀参加了本次大会,今年的大会恰逢英特尔进入中国四十年,英特尔中国区董事长王稚聪在大会上也回顾了英特尔过去四十年的历程:从80386、奔腾处理器推动计算机进入课堂、办公室,到后来见证PC普及、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崛起,再到如今PC、数据中心、物联网与AI深度融合,几乎每一轮计算浪潮背后都能看到英特尔的身影。
![]()
图源:英特尔
四十年的时间足以让许多事物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过去的四十年里,我们看到中国从“互联网荒漠”变成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而PC和云计算市场更是迈向万亿元规模,同时智能制造等物联网赛道也成长为万亿级产业,如今英特尔也与超过1.5万家长期合作伙伴一起,从PC互联网时代一路走到“AI+万物”的新拐点。
而在下一个四十年里,英特尔又将带给我们什么呢?
英特尔不断夯实AI生态链
此次大会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英特尔新任CEO陈立武通过一段中文视频“亮相”重庆。
![]()
图源:英特尔
在视频中陈立武并没有讲太多的宏大愿景,先是简单回顾了40年以来英特尔与国内产业同行的携手共进,同时直接了当的表明了英特尔与自己在接下来的任务:
在AI浪潮中,我们将持续加强与各位伙伴的合作,从客户端、数据中心到边缘计算,共同把握新机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正在全力打造一个更强大、更聚焦、更具执行力的英特尔。我的任务很明确,确保英特尔的产品能解决您最关键的挑战,助力大家在市场上赢得先机。
AI是今年英特尔技术创新与产业生态大会的根本核心,不管是企业还是消费者端的产品,其实都是围绕着AI在讲故事。今年的展厅规模也是从去年的1万平米扩至1.2万平米,并且多位英特尔高管均到场参加,同时还有百余生态伙伴带来的千项成果,堪称近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同时也让人看到AI PC在教育、医疗、制造、零售和汽车等领域的落地速度正在加快。
![]()
图源:雷科技
在主题演讲中,英特尔中国区董事长王稚聪着重提到了Panther Lake架构所带来的一众技术革新,并且表示在模块化设计思路的影响下,未来的芯粒架构将从“套餐式”走向“点菜式”,厂商可以按需组合不同功能模块。这也意味着未来PC的产品形态、算力搭配将出现更多元的可能性,不再受制于过去那种统一、封闭的硬件堆叠方式。
对于企业来说,这无疑给了他们更多的操作空间,所以在现场的不少企业代表都表示认可,也有企业已经开始尝试与英特尔合作,深度定制CPU来满足细分化场景下的运算需求,同时也展出了大量与英特尔有关的产业成功。
在雷科技看来,如果从产业角度去分析,今年大会的主旨其实与去年有着非常明显的不同。去年的大会雷科技也受邀参加,当时的许多展示都与AI有关,但是更像“概念和愿景的统一宣讲”,今年则截然不同,基本全是“技术、产品、生态和商业应用的真实展示”。
![]()
图源:雷科技
所以,在参观完整个展区后,雷科技发现英特尔不只是要卖CPU,而是要打造一个完整的AI产业生态链:让云端承担模型训练和大规模协作,边缘承担场景化 AI 的实时推理,客户端承担个人级的隐私场景、内容生成与交互体验,让PC、边缘和云三者联动组成端到端的生态闭环。
不过,企业端的内容难免有些大而宽泛,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更关注消费端的PC产品能够提供怎样的体验?所以,此次大会自然是少不了消费端的产品及应用展示,同时也是大会的重头戏之一。
让更好用的AI扎根用户身边
除了每年都有的笔记本电脑、Mini PC、桌面PC展示外,英特尔还全面展示了移动端处理器在端侧AI方面的表现。有意思的是,英特尔中国区技术部总经理高宇在主题演讲中更是提出“端侧AI的寒武纪大爆发(寒武纪爆发标志着生物从单细胞系统进化成多样化的复杂生命系统)”这一观点,表示个人PC行业正在经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
![]()
图源:英特尔
而此次“大爆发”背后的核心原因恰恰来自两条模型演化路径的合流:MoE稀疏化让模型“大而轻”,蒸馏压缩让模型“小而强”,这两个方向共同推动了端侧部署的可行性。
更关键的是,中国开源生态在过去一年中实质性成为推动AI落地的基础,看到这里肯定有人要反驳:“难道不是ChatGPT、Gemini?”还真不是,AI想要普及仅靠这些昂贵的收费大模型是不可能的,只有开源模型才能成为普及的基础。
而在这方面最积极的就是中国厂商,从Qwen、DeepSeek到 ModelBest,开源模型的数量、精度与泛化能力都大幅跃进,也让端侧设备可以接入多样化的模型组合,而不再仅限于文字大模型。
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十分直观的,高宇直言AI PC就像是获得了“感官觉醒”一般,已然能够突破传统的人机交互形态,同时具备从OCR识别、TTS合成、多模态感知再到工具调用链路等一系列功能。
可以说,AI PC第一次具备了处理真实世界信息的能力,而不是只能处理“数字世界的输入”。而在20日上午的分论坛上,高宇就为我们演示了基于酷睿Ultra 9 285H打造的轻薄本和Mini PC,都具备怎样的AI能力。
![]()
图源:雷科技
在实际演示中,285H 在轻薄本和 mini PC 上同时加载了20B、30B、80B和120B四个主流模型,其中最高的GPT-OSS-120B模型一次性占用67GB显存,并能在本地流畅对话、推理、写作,甚至根据现场指令续写了《红楼梦》第六回。
整个过程几乎没有传统端侧大模型运行时的那种长时间等待,而是更接近“原生响应”,甚至在处理一些简单问题时,比网页端的大模型还更快一些(因为不用排队等去算力和加载),从这个角度看,AI PC 的性能其实已经远高于一年之前的行业预期。
以OCR识别来说,以前的端侧AI只是将图片里的文字抠出来,其他细节都需要用户自己添加,现在则直接能理解不同字号、复杂排版、表格和公式,再按Markdown的形式直接输出。
简单来说,你只需要将实体报表拍照并上传到电脑,电脑就能自动在PC端还原一张相同的表格出来,不需要再借助OCR软件的云端分析和识别服务,极大地减少了数据外泄的可能性。而且也能进一步降低办公成本,即使是一些无法联网的地区,也可以使用端侧AI辅助办公。
不仅如此,英特尔还在现场演示了如何用两段真人音频样本,直接本地合成一段双人对话,即使不经过云端模型处理,与真人的声音相识度也超过90%,已经是可以直接使用的程度。
![]()
图源:雷科技
这项技术对于创作者来说无疑是个利好,一是声音数据不用上传云端,自然就减少了被滥用的风险;二是长文本生成不再受云端Token配额限制,对于需要批量生成视频配音、播客或教育内容的创作者来说,端侧AI不仅更划算,而且也可以根据需求进行不断的微调,使其更契合自己的要求。
更值得一提的是英特尔还首次展示本地端到端AI工作流,从爬虫抓取资料,到 OCR 提取信息,再到大模型生成脚本、TTS生成解说、Wan 2.2生成视频,这套流程过去只能在云端完成并且需要数人协同合作,而现在能让AI PC直接包揽所有工作,而整个创作链路从开始到结束也只需要“几个小时”。
雷科技觉得对于大多数普通用户而言,英特尔今年在大会上给出的真正价值,其实并不在于“硬件有多强”或是“模型能跑多大”,而在于AI第一次真正落到个人身边,让AI的使用不再依靠云端、不再需要付费、不再受限于权限和配额。
英特尔为我们带来的AI PC生态,将让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AI助手,这才是AI PC的最大意义。
AI PC进入下半场
今年的英特尔大会就像是给AI PC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因为我们在过去的一年里已经不止一次看到有人质疑:“AI PC到底有什么用处?”,而在经历了一年多的讨论后,英特尔终于给AI PC确定了一个清晰、可靠、可落地的方向。
而在CES 2026的前夕,我们也终于看到了AI是如何让PC再次变得充满想象力的,即将在CES上发布的Panther Lake处理器,又能否为我们带来更多的AI应用和体验呢?
最后也提前发个预告,雷科技明年将会派出多人报道团前往拉斯维加斯参加CES,AI PC的下半场,我们会在拉斯维加斯看到更完整的答案。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