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刚刚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张文军最大的感触是:“过去的工作得到了国家认可,但是未来还有很多需要做的事,科技竞争的高级阶段就是标准的制定,也是科技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之争,我希望能够做得更多。”
从做出我国首套数字高清电视系统样机,到将中国数字电视关键技术融入国际标准,推动实现数字电视核心接收芯片的国产化替代能力,张文军花了20多年的时间,这些技术已用于5G广播、超高清直播、神舟系列飞船、应急广播、特种通信等多个领域。但是重要的不仅仅是他首次打破了北美数字电视市场的标准专利壁垒,赢得国际技术话语权,而是他走通的这一条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路,为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供了宝贵借鉴。
“做一件有始有终的事”
26岁获上海交大电子工程系博士学位;而立之年,放弃德国飞利浦公司高薪工作回国;32岁受聘成为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项目“高清晰度电视(HDTV)功能样机系统研究开发工程”总体组组长;张文军不仅是研究者,也是产业推动者。他说:“从样机研制到制定国际标准,我一直想要做有始有终的事。”
自我国高清数字电视研发之始,张文军就领衔这一国家重大创新技术项目。组织研制出我国第一代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功能样机,为中国自主技术参与国际竞争奠下了坚实基础。张文军笑言:“我出生于军人家庭,从小父母就教导我,能为国家做点贡献是一个人最值得自豪的事。当时我在德国工作一个月的收入,超过国内一家研究所所有工作人员一年收入的总和。我选择回国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希望能为自己的国家做些事情。”
从1995年开始,张文军就受命领军数字电视科研“国家队”,主持研制成功我国首套高清电视数字编码传输系统,实现了我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2000年开始,张文军在我国自主研制国家标准的过程中,解决了高速移动接收和时频域同构处理难题。2010年起,张文军教授抓住电视广播网络化的契机,率先提出了电视广播与互联网视频实现协同传输的系统架构,基于此架构的多项技术被在美国新一代数字电视广播标准(ATSC3.0)所采纳——首次打破了北美数字电视市场的标准专利壁垒。
“从技术到标准,我们要学、要做的实在太多”
国际信息产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标准的制定并非只有过硬的技术就行。而且,一个标准有数千个专利,并非所有的专利都同等重要,即便专利费都不是按照比例分配,只有关键专利才会进入优先分配权的专利池,在北美数字电视标准的优先分配专利池的几十个专利中,张文军团队就有6项名列其中。
“我们踩过很多坑,真正完整走过这条路才知道,从技术到标准,我们要学、要做的实在太多。”张文军团队的技术纳入北美数字电视标准池,也并非一帆风顺。
他举了个例子,在做国内数字电视系统标准时,被认可为基础标准专利的数量很少,很多技术的专利布局只考虑创新性,而没有考虑面向最终产品的对标性,因此只有更少的专利在经历了与企业专利代表的近60轮谈判,才被认定为实现产品无法绕开的标准专利。张文军说:“从样机到标准,这才是有始有终的一件事,但是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我们还有太多需要学习的东西。”
在不确定性增加的当下,做一个“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人
就在2023年,张文军参与推动了国际短距互联星闪联盟,并被推举为联盟的学术委员会主席,这个中国自己的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将致力于推动短距离通讯的新标准。而张文军致力于联合产业界力量,推动在这个领域制定我们自己的标准。
回首学术研究和推动产业发展的历程,张文军感到最难的就是如何形成更有效的组织,尤其是要推动产业发展,很多时候就仿佛是面对一个庞大的待组织的体系,不仅仅是要有优秀的技术,更需要不同团队之间为了共同目标在有效竞争的情况下,打破壁垒,不断跨域迭代,“国内有很多好的团队和优秀的科研人员,我们在面对困难时都有凭借坚韧的精神不断开拓的传统,但是唯有有效的组织才能使得每个团队、每个人都发挥更好的作用”。
对于未来,张文军坦言,不论是他自己还是自己的学生,他希望都能够执着地做一件事,就像他曾经坚持在数字电视、图像传输和媒体网络领域不断地探索。尤其是在这个不确定性增加的当下,要做一个“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人,张文军感慨地说:“现在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确实在增加,因为科学研究的热点似乎越来越多,而且各种研究热点似乎也很热闹,但是,我们更应该对自己选择的科学问题执着地、脚踏实地去研究,并且坚持把自己的研究落地、不断推进,而不是一味地跟风追热点。”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