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专访申万宏源首席经济学家赵伟:2026年要向“改革”要红利,经济或将“非典型”复苏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吴婷 蓝鲸新闻 时间:2025-11-21 15:52:12
向“改革”要红利,意味着三层含义:改革进度的加快,酝酿着巨大的时代机遇;短期扩内需政策,或将在中长期改革框架下持续加强;时代“红利”的广度、深度和强度,也与“改革”紧密相关。

11月21日讯 (记者 李丹萍 胡劼)2025年,在全球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承前启后,2026年作为十五五开局之年,走势又会如何?我国经济稳增长下宏观数据表现良好,但居民的微观体感体现不明显,问题源头在哪里,又该如何破局?

近日,记者专访了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其在宏观研究领域有着深厚积累和业界影响力,曾获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水晶球最佳分析师、金牛奖最具价值首席分析师等诸多行业奖项。同时,赵伟还担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中国证券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

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赵伟

赵伟指出,2026年是十五五开局之年,亦将是改革与发展全面发力年。改革进度的加快,酝酿着巨大的时代机遇;短期扩内需政策,或将在中长期改革框架下持续加强;时代红利的广度、深度和强度,也与改革紧密相关。预计2026年经济将步入非典型复苏状态。名义GDP修复过程中带动企业盈利改善,消费需求中服务需求弹性更大,投资增速更容易前低后高。

对市场反复提及的宏微观感受的温差问题,赵伟表示,恢复企业盈利能力是疏通企业循环阻碍的关键,须关注反内卷与清账;解决就业问题是疏通居民循环阻碍的关键,相应改革不能缺席。而总量政策给足力度,则是打破经济宏微观温差的宏观前提。

要向改革要红利

:您近期提出了2026年要向改革要红利的观点,具体应该怎么理解?

赵伟:可以看到,2025年在全球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国内经济环境实现了至少三层变化:疫后疤痕效应的退潮、关税冲突对经济拖累的弱化、政策框架优化的雏形已现。

而2026年是十五五开局之年,亦将是改革与发展全面发力年。今年或将是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全面加速的开始。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了300多项改革任务,需要在2029年前全部完成,这一时间窗口与十五五规划实施周期高度重叠。

为此,我们着重提示,要向改革要红利。这意味着三层含义:改革进度的加快,酝酿着巨大的时代机遇;短期扩内需政策,或将在中长期改革框架下持续加强;时代红利的广度、深度和强度,也与改革紧密相关。

十五五规划中首提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实现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实现经济总量与人均GDP较2020年翻一番、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目标已定,续写两大奇迹,对未来一段时期的经济增速有基本要求,或意味着扩内需政策将在中长期改革框架下持续加强。但对此,资本市场的理解与定价未必到位。因此,宏观政策会严守经济底线及传统领域基本盘。产业调整思路清晰,强调先进制造业为骨干、传统领域固本升级,同时加快服务业开放等。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会更加强调自立自强、采取超常规措施抢占制高点。

与以往改革相比,十五五期间的改革更强调系统性与实效性,改革提速期,或可重点关注统一大市场建设等相关的经济体制改革、社保统筹等为代表的民生保障体制改革、财税金融体系改革、加快绿色转型等。

打破经济宏微观温差

:近来大家频繁提到宏微观感受的温差,稳增长加码下宏观数据表现良好,但居民的微观体感体现不明显,问题的源头在哪里?

赵伟:宏微观温差是2022年之后的常态,也是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下中国经济转型的特有过程。年初以来,总量指标保持强势的同时,微观体感有所差异,宏微观温差不断拉大。居民端,就业和收入状况决定了微观体感,企业端,盈利能力变化决定了微观体感。

问题源头在2018年之后,国内企业内卷式行为持续加剧,导致宏观经济循环阻滞,表现为企业盈利与经济增速脱钩,居民就业与收入持续承压。2020年前后起,企业压低成本的倾向越加凸显,如头部企业对上下游现金流的挤占、劳动力成本的趋势下降等,进而影响微观生态,2021年之后企业利润率持续回落。地方债务压力下,平台公司等会进一步侵占企业现金流、加强上述逻辑。以上逻辑恶化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导致宏观经济与微观体感的脱钩。

但我们需要客观认识这一过程,中国经济潜力巨大。居民端,大力支持服务业、推进服务业开放是妙手所在,既与经济转型阶段相匹配,同时也是中国存在较大供需缺口的方向。对于企业而言,需要全面加强反内卷力度、 尽快恢复企业盈利能力,同时全力推进企业账款清理、恢复企业经营活力。总量政策给足力度,是打破经济宏微观温差的宏观前提。相信通过一系列政策应对,中国经济巨大的增长潜力会持续释放,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实现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明年经济将步入非典型复苏状态

:您对明年的经济形势有何看法?内需和外需会有哪些变化,需要重点关注哪些影响因素?

赵伟:我们预计2026年经济将步入非典型复苏状态。名义GDP修复过程中带动企业盈利改善,消费需求中服务需求弹性更大,投资增速更容易前低后高。

先看内需,会是从信心筑底到非典型复苏的过程。疤痕效应退潮下,持续深化的扩内需政策有利于消费需求筑底改善;投资于人政策加力、民生保障领域改革等,将助力服务消费空间持续打开。经济自然规律显示,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商品消费的空间弹性收窄、居民商品消费更注重质价比并对品牌祛魅;前期持续的促消费政策导致商品更新系数明显抬升或对2026年表现形成透支。然而,服务消费需求将持续上升、空间打开。国内政策环境或将加快趋势兑现。

此外,化债力度加大、企业盈利见底改善,皆有利投资增速恢复,或可着重关注场景类基建、数字基建、大都市圈枢纽类建设、能源转型中技改需求及新能源投资等。

我们预计2026年社零增速4.5%,剔除通胀影响后与2025年基本持平,但服务业零售额增速5.5%,有望好于2025年。明年,通胀尤其PPI同比走势或是影响市场节奏最重要的宏观指标,眼下PPI同比上行趋势或已形成、CPI同比亦将有所改善,带动企业盈利持续修复。

外需方面,中国出口竞争优势持续凸显,出口占全球份额不降反升。展望2026,出口韧性或依然强劲,对美占比降幅或收窄、对非美区域占比或继续抬升,即对欧美有韧性、新兴有增量。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