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华为乾崑有境界,统一技术底座上的生态扩张棋局

IP属地 中国·北京 第一财经资讯 时间:2025-11-21 00:15:02

2025年11月20日,广州,华为乾崑在与央视新闻联合举办的“2025华为乾崑生态大会”上,正式推出与广汽集团携手打造的“启境”品牌,东风汽车的新品牌“奕境”也同步亮相。两个“境”字辈品牌同台登场,意味着华为乾崑的汽车智能化战略正在从单点突破转向生态纵深,同时也正式开启其构建于技术底座上的智能汽车生态的商业“棋局”。


市场需要技术,更需要规模化落地的关键链条

当下,全球智能汽车市场正处于深度变革期。

据汽车之家相关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攀升,已突破48%,2025年即将突破50%。而乘联分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新能源乘用车L2级及以上的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达到了77.8%,且搭载智能辅助驾驶的车价不断下探,16万元以下市场装车率进一步增长。同时,传统燃油乘用车L2级及以上的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也超过了52%。

另一方面,在智能化浪潮的席卷下,消费者对智能座舱、高阶辅助驾驶系统等智能化配置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71.9% 的用户将智能座舱列为购车首要考量,69.3% 关注车机交互体验。

在中国汽车这样一个年销量超2000万辆、机动车保有量高达4.5亿的市场上,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拥有广阔的拓展空间。

面对庞大的市场空间,这个市场需要的不只是技术,而是更好的技术。

在2025新能源智能汽车新质发展论坛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虽然我国在终端装载率领先全球市场,但其他国家在智能核心技术领域的竞争力也不容小觑。“如何巩固扩大我们在智能化上的发展优势,是中国汽车行业一个非常急迫的问题。”

在他看来,中国智能化发展的两条路径,一是将目光放到更高阶的智能驾驶上,二是企业应该尽快把核心竞争力迁移至智能化和AI上,这将是决定行业优胜劣汰的底座技术。2030年前后将是L3、L4级从试点到规模化应用的一个时间窗口。车企或智能驾驶企业要立足现在,抓住时间窗口,加快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普及。


第一财经的洞察数据也显示,71%的消费者认为未来应重点发展“尖端科技融合”(如AI交互与智能驾驶),这凸显了汽车领域科技创新需求的不可逆转,也对当下汽车企业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很显然,无论是出于全球竞争,还是出于国内市场考量,智能技术对于构建我国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但是,对传统车企而言,关键的症结恰恰就在于此。一般而言,大型汽车集团过去多年的发展,资源积累主要聚焦在制造体系、渠道网络和品牌资产,但这场智能化转型却需要重构从研发到用户运营的全链条能力,这是它们未曾到过的昆仑。

而另一端,华为集中资源与投入重注研发的技术成果,在落地应用上却不那么容易。华为终端主导的鸿蒙智行“五界”模式经历了五年探索,虽已成功验证了技术能力与商业化能力,但这种模式重资产、重运营,华为的资源(管理精力、资金投入、渠道建设)总有天花板。正如余承东坦言,“做五个界已经非常非常难”。

此时“境”系列品牌的出现,也成为华为乾崑在“技术-商业”转化上的关键一链。

“境”系列品牌侧重于由车企伙伴定义品牌、产品设计与渠道销售,而华为乾崑则聚焦于提供核心的技术底座(如乾崑智驾ADS 4、鸿蒙座舱5)与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同时注入研发品控与用户运营方法论。双方强强联合,将激发车企内部活力,降低研发风险成本,有助于重塑车企竞争力,实现品牌与销量双突破。


同时,降低了传统车企尤其是大型集团拥抱智能化的门槛与顾虑,是技术供应商与成熟车企在产业变革中寻找“最大公约数”的范本。

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在央视《对话》中透露,“现在华为几百号工程师常驻广汽研究院,IPD(集成产品开发)、IPMS(集成产品营销服务)流程全套导入,但品牌与渠道始终握在广汽手里。”

商业价值重构:从技术赋能到生态布局

不同的车企处在不同的市场地位和能力水平上,它们的需求与考量也千差万别。面对不同车企伙伴的差异化合作需求,华为的技术赋能也必须走多元化的路。

华为2019年进汽车圈时就说得很清楚:定位为智能部件供应商,不造车,帮车企造好车。但这个“帮”字,怎么帮,却大有讲究。

对车企来说,“境”是“补短板”的最佳姿势。它不同于传统Tier1的零部件供应,而是聚焦于“技术底座+方法论赋能”的轻量化嵌入。

也就是华为乾崑把乾崑智驾ADS、鸿蒙座舱等核心能力打包输出,车企专注自己擅长的。技术底座是现成的,华为乾崑派出技术团队深度赋能,帮助车企打造品牌。

对车企而言,这种合作的另一个价值在于竞争力的精准补齐。车企可借此快速补齐智能化短板,将资源聚焦于整车制造、底盘调校等长板领域,避免智能化投入的重复建设,更避免因方向预判不准而产生的市场风险。

华为导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IPD、IPMS这套打过胜仗的方法论。


同样关键的是,借助华为在消费者端的技术公信力与品牌影响力,新品牌能迅速建立市场认知、缩短用户信任周期,在激烈竞争中实现销量突破与品牌增值。

东风奕派汽车科技公司总经理汪俊君在生态大会现场表示:“东风汽车和华为乾崑的合作,是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华为乾崑有全球领先的辅助驾驶技术,和严苛的安全标准,东风汽车则有56年的造车底蕴。我们双方有一个共同的愿望,为家庭用户打造一台最安心、最安全的车。”


对华为而言,这是技术溢出价值的最大化。据悉,2024年,华为乾崑研发投入超100亿,ADS 5预研投入已达100亿,加上此前已投入的300亿,累计500亿的研发投入。如此巨大的压强式研发,必须通过规模化应用才能形成可持续的商业闭环。

据悉,广汽“启境”首款产品预计2026年中上市,将全栈搭载华为乾崑智能解决方案;东风“奕境”的首款产品将于明年4月在北京车展正式亮相,华为乾崑的技术溢价直接转化为车企的产品溢价。


更深远的商业意义在于,通过“境”与“界”的组合拳,进一步细化华为乾崑市场覆盖的颗粒度。

这里有必要厘清“境”与“界”的关系。二者作为同一技术底座下并行的“标准答案”与“定制化方案”,是“一套技术,多种业态”的生态打法。其中,“五界”由华为终端主导产品定义、品牌营销与渠道运营,验证技术的极致可能;“境”系列则由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提供全栈解决方案与开发流程赋能,车企掌握品牌与渠道主动权。

“界”字辈是在技术初入市场,需要快速自证价值的情况下,华为亲自下场为自己打样。现在,随着全新“境”品牌加入华为生态阵营,华为将覆盖更广谱的价格带与车型形态。

“界”字辈的成功,给华为乾崑技术做了最好的市场宣传;“境”字辈的开放,则让更多车企有机会上车。二者共享同一套技术底座,目标一致——“帮助车企造好车”,形成商业闭环,同时把华为在智能汽车产业链的核心地位坐实。

这种双轮驱动本质是战略卡位与商业效率的平衡。资源上,华为终端与车BU分工协作;技术上,统一底座避免重复投入;市场上,“境”“界”并行,覆盖全谱系需求。

最终导向清晰,正如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所说:“华为乾崑有境界,有境也有界,构建完善车型谱系,满足细分市场,加速产业智能化。”


生态化竞争取代零和博弈,最终造福产业和用户

“境”系列品牌的出现,标志着智能汽车竞争从“企业级对抗”升级为“生态级扩容”。华为乾崑始终坚持“不造车”的底层逻辑——不是回避制造,而是将自身定位为“智能化螺丝钉”,通过技术通用性降低行业智能化门槛。

这种模式正在改写产业分工。传统车企无需在智能化上“从零到一”,科技巨头也免于陷入重资产制造泥潭。“境”品牌通过技术底座和商业方法论的统一复用,打造新一批成功标杆,让更多的车企看到成功的可能。

正如靳玉志在《对话》中所言:“联合作战,不分彼此,就是要把启境这个品牌给打造好,然后打造一系列成功车型。”

广汽“启境”与东风“奕境”全新品牌的发布,证明大型汽车集团正从“观望者”转为“共建者”,成为乾崑生态的关键节点。

数据的量变将引发质变。58.11亿公里的辅助驾驶里程,是华为乾崑包括“五界”在内的33款合作车型的共同累积,阿维塔、深蓝、岚图、启境、奕境等品牌陆续加入,华为乾崑迅速实现了从15万到百万级全价位覆盖,目前乾崑智驾ADS累计搭载量已突破100万。


而“境”系列加入后,相信会有更多品牌和企业的数据壁垒被打破,数据飞轮效应将指数级放大。比如,每一次华为乾崑用户的变道决策、车主的泊车轨迹,都在为技术的进化投喂养料。而不同价位的车型消费者,也能享受到同样的58.11亿公里累计里程数验证过的辅助驾驶体验。这种生态级数据闭环,是任何单品牌都无法企及的竞争壁垒。华为乾崑的技术迭代速度将超越单一企业极限,整个产业链的智能化将被显著加速,推动智能网联时代提前到来。

而从消费端来看,这就好比当年“Intel inside” ,通过建立技术信任背书、统一用户认知,让消费者的决策变得更简单。普通消费者即便不懂技术,也能凭借品牌知道“乾崑inside”,不必耗费大量精力去研究对比就能感知品质保障。只需在这基础上,根据自身偏好与需求,轻松选择最适合的车型,大幅降低决策成本。

同时, “境”系列品牌也将为消费者提供常用常新且保值的用车体验。基于华为乾崑强大的OTA能力,车辆不再“落地即贬值”,而是可以通过系统更新不断获得新功能、优化新体验,将极大提升产品的生命周期价值和用户黏性。

“境”系列品牌兑现了对消费者“技术同源、体验统一”的承诺。无论是选择广汽“启境”,还是东风“奕境”,用户获得的智能用车体验并无二致。

2025年1-9月,华为乾崑在35万元以上豪华车型城区领航辅助市场占比52.7%,每卖出2辆豪华车就有1辆搭载其技术。我们猜测,“境”系列的推出,也将让这一比例在主流市场被复制。


华为乾崑有境也有界,但生态无边界

至此,华为乾崑的战略意图已清晰可见:以统一技术底座为圆心,以“界”字辈树立标杆,以“境”字辈扩大半径,共同画出一个覆盖更广、韧性更强的智能生态圈。

“境”品牌的出现,是华为乾崑在500亿研发投入、58.11亿公里累计里程数据、318万次成功避险之后,面向未来100倍市场空间做出的必然战略选择。它既是对车企差异化需求的精准响应,也是对产业分工专业化趋势的主动顺应。

如果说华为乾崑有境也有界,而生态的最高境界则是无边界。随着“启境”与“奕境”的陆续登场,当更多领域的合作伙伴接入乾崑生态,华为“帮助车企造好车”的初心变成了一套可复制的商业范式——技术底座统一化,合作模式多元化,生态利益最大化。

这或许正是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一跃。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