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资企业出海投融资需求提升,投行海外业务迎发展机遇。
作者 | 钱锋
编辑丨高远山
来源 | 野马财经
近日,由中金公司、银河证券联合保荐的赛力斯(9927.HK)成功登陆港股,完成A+H上市,成为中国车企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IPO。
赛力斯上市之后,很快就遭遇了花旗银行的“唱空”,股价也有所下跌。但市场上支持赛力斯的声音依然不少。在行业人士看来,赛力斯A+H上市的成功,反映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从“产品出海”向“品牌出海”和“资本出海”的升级,同时也反映出中国智能电动车企对国际资本的持续吸引力。中国新能源汽车集体“出海”之势势不可挡,已经成为全球市场上的一张“中国名片”。
事实上,不仅是新能源汽车行业,今年以来,以赴港IPO为代表,中国企业出海投融资热度持续攀升,在全球范围内遍地开花,展示出中国在新能源、高科技等领域的硬实力。而在此过程中,伴随着中资企业出海,投融资需求的上升,中资投行也在海外开疆拓土,为中资企业的海外投融资需求保驾护航,成为中资企业走向世界背后的“隐形力量”。
![]()
图源:罐头图库
01
中资企业崛起背后的“隐形力量”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崛起与全球化扩张,正在给全球汽车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电动汽车销量占全球汽车销量的比例稳步攀升,2020年为4%,2021年为9%,2022年为14%,2023年为16%,2024年达到22%。甚至在2024年12月市占率一度跃升至30%,刷新纪录。如果仅从新能源汽车来看,2022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全球占比超过63%;2023年达到64%;2024年超过70%,四季度的全球市场份额占比甚至达到75%。
最近在港股完成A+H上市的赛力斯,早在2016年就开始前瞻布局,全面转向新能源汽车领域。而其后来为外界所熟知,则源于其与华为的跨界合作。2021年,赛力斯与华为开启跨界合作,从研发、技术、制造到销售、服务全链路的相互赋能。当年年底,双方深度合作的品牌问界正式发布,仅15个月下线10万辆车,创下当时新能源车企最快达成该里程碑的纪录。
2024年以来,随着斥资25亿元从华为手中购回问界系列商标,掌握了品牌自主权,赛力斯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快。根据公司发布的产销快报,今年前10个月,赛力斯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到35.61万辆,其中10月份销量达到5.15万辆,同比增长42.89%。这一数据在几家造车新势力中亦排名靠前,可以看出,其增长态势十分凶猛。
![]()
图源:罐头图库
值得一提的是,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手段的支持,也体现出了不小的价值。拿回问界商标之后,今年9月,赛力斯又完成了115亿元收购华为旗下引望智能10%股权的重大项目。这一重大资产重组项目,由中国银河证券担任独家独立财务顾问,这次交易是2021年以来标的估值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购买项目,也是2021年以来新能源汽车行业交易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购买项目。
此后,今年11月5日,赛力斯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迈出国际化征程的重要一步。这次港股IPO,由中金公司、银河证券联席保荐。
这两家公司里面,中金公司2024年在中资企业全球股本融资、中资企业全球IPO融资、中资券商中资企业境外债承销均排名第一。而银河证券,则是亚洲网络布局最广的中资投行,从赛力斯收购引望智能股权就持续服务,是国内领先的证券综合服务提供商。强强联合之下,二者凭借对境内外监管环境与市场规则的深刻理解,高效统筹监管审批进程,协助赛力斯精准对接境内外主流投资机构,为后者在港股成功上市保驾护航。
事实上,随着中国新能源产业,乃至于其他高科技产业加速国际化,产融合作也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企业在国内发展到一定程度之时,“出海”就成了不约而同的选择,比如到港股上市,比如到东南亚等地的证券市场挂牌,以及一些海外并购重组项目,越来越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在此过程中,投行服务也将更加注重长期合作与深度赋能。
比如银河证券在服务赛力斯的案例中,始终坚持长期服务理念,以持续深耕的专业服务赢得客户深度信任。这种服务不仅着眼于单次交易的成功,更关注与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陪伴企业共同成长。
![]()
图源:罐头图库
在行业人士看来,未来,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在国际市场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资本市场与产业升级的双轮驱动,将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随着更多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舞台,投行的角色也将愈发重要,成为中资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护航者,乃至于产业崛起背后的“隐形力量”。
02
中资企业出海
投融资需求持续提升
近年来,中资企业海外扩张呈现出规模化、多元化和深度化的显著特征。
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19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4%,占全球份额的11.9%,较上年提升0.5个百分点,连续13年列全球前三,连续九年占全球份额超过一成。2024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3.14万亿美元,连续八年排名全球前三。
这一数据的背后,反映出中资企业全球化布局已进入加速轨道。与早期出海相比,当前的中资企业不仅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更注重全球研发中心、营销网络和品牌建设的全方位布局。
截至2024年底,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在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企业5.2万家,其中,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设立境外企业1.9万家。2024年,境外企业当年收益再投资778.9亿美元,占同期流量的40.5%,七成境外企业盈利或持平。
![]()
图源:罐头图库
在产业格局方面,中资企业出海经历了从传统优势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显著转型。早期,中国的纺织、家电等传统行业凭借劳动力优势迅速占领国际市场。而近年来,以新能源、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为代表的高技术含量产业出海表现尤为突出。2023年全年,“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29.9%。
这些高端制造业不仅在国际市场上展现出强大竞争力,也成为中国产业升级的缩影。
从早期的产品出口到如今的全产业链出海,从传统能源到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新三样,中资企业的出海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随着产业“走出去”权重上升,与之配套的金融服务也变得更加重要。
企业“出海”的金融需求,首先是跨境融资,包括中资企业境外股本融资、境外债发行、引入境外投资人等。在海外布局过程中,中资企业跨境并购活动显著增加,需要投行提供并购贷款、银团贷款等融资支持;想要借助股本融资、债券发行等方式获取资金,也需要投行提供保荐承销服务。从初期的并购融资到中期的境外上市,再到后期的全球资金管理,都需要投行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
图源:罐头图库
面对中资企业日益增长的出海需求,投行的服务亟待升级。在“风急浪高”的出海常态下,中资企业很容易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有行业人士指出,中资企业出海,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如何与当地法律、文化进行融合。投行想要服务中资企业出海的投融资需求,首先自己要加快国际化布局,本土化运营。
03
本土优势+中国经验
投行“先遣军”乘风破浪
在出海的区域选择上,中资企业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布局策略,亚洲、拉丁美洲、欧洲和大洋洲均有布局,尤其是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成为重点。
202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近八成流向亚洲,比上年增长8.5%,其中对东盟投资343.6亿美元,增长36.8%。对拉丁美洲、欧洲、大洋洲投资分别增长15.4%、25.3%和113.7%。2024年,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50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9%,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26.5%。
分析人士指出,在中资企业出海的过程中,直接照搬在国内的管理方法及中国员工到目的国出海,成功率会比较低。企业想要在当地扎根,就要应深入理解当地的营商环境与商业模式,进行“本土化”的运营。
这不仅适用于实体企业,同样适用于服务中资企业出海的投行。事实上,为了在中资企业出海的大潮中“抢食”,有机构早已经开始在海外提前布局,早早开始了“本土化”。而东南亚,成为这场“海外之争”的重地之一。比如中金公司2008年就在新加坡设立了全资子公司,去年又在越南设立了代表处,并计划在印尼、马来西亚增设;华泰证券亦2023年9月成立新加坡子公司,获得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颁发的资本市场服务牌照和豁免财务顾问资质,去年9月又率先以中资券商身份,于越南证券市场监管机构获批证券交易代码,拿到越南证交所入场券......
![]()
图源:罐头图库
还有银河证券,在一众选择东南亚作为出海首要方向的机构中,案例较为典型。从数据来看,仅在今年上半年,银河证券就完成汇舸环保、海螺材料、安井食品、周六福等11个港股IPO项目,承销103笔境外债,投行承销业务排名稳中有升。公司债券承销规模、参与重大资产重组交易规模市场排名又均提升1位,股权承销规模也排进市场前8强。其中,公司债券承销规模达到3272.62亿元,同比增长82.8%,市场排名第6。在助力中资企业海外融资方面,其破浪前行,势头凶猛。
2017年以来,银河证券通过收购马来西亚联昌集团的证券业务和原苏格兰银行的亚太投行业务,成立了立足于东盟的国际业务平台—银河海外。其主体深耕东南亚地区46年, 拥有本地员工2000多名,经纪业务市场份额在马来西亚排名第一、新加坡排名第三。在经纪业务保持领先的基础上,投行、资管、投资和衍生品等业务加速发展。
通过境内外一体化展业,银河海外仅在2024年就完成了45笔股权和债券交易,规模达7.22亿新加坡元。期间,银河海外也积累了一批投行标杆项目,如主导近年来泰国市场规模最大的IPO项目——泰国信贷银行IPO;助力完成印尼上市公司BINO集团跨境收购项目;助力“小酒馆第一股”海伦司完成新交所第二上市等。
今年7月,中国医药企业康哲药业通过介绍方式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成功挂牌,完成登陆港股后的二次上市,成为新交所医疗保健板块第40家企业。银河证券全资子公司银河海外(CGSI),就在康哲药业新加坡二次上市项目中担任独家发行经理,与银河证券境内投行团队紧密协作,全程协助康哲药业顺利完成境内外监管审批及挂牌流程。
事实上,将东南亚市场,尤其是新加坡作为公司业务走向国际的起点,这是当下不少国内企业“走出去”、布局海外的重要战略跳板。
![]()
图源:罐头图库
康哲药业这家成立于1992年的老牌医药企业,深耕医药行业30余年,已在心脑血管、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眼科、皮肤健康等关键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建立起医药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走出国门,已经成为其必由之路。
“随着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我们看到东南亚、中东市场有巨大的潜力。”康哲药业创始人、主席兼行政总裁、总裁林刚表示,过去三年,公司已在新加坡为核心的东南亚地区及中东累计投资超过1亿美元,建立销售网络、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对康哲药业来说,通过新加坡上市,将进一步完善国际资本市场布局,推动医药产业国际化战略步伐,加快药品研、产、销全生态链建设。而早已在东南亚“本土化运营”,深耕多年的银河证券,就成为康哲药业合适的选择。双方的成功合作,也为中资投行服务中资企业出海再添一个经典案例。
事实上,在全球产业格局深刻变革的今天,中资企业的出海征程已不再是简单的产品输出或市场拓展,而是演变为一场涵盖技术、品牌、资本与产业链协同的全面国际化升级。一系列中资企业迈进国际资本市场背后,也勾勒着中国产业力量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坚定步伐。这背后,中资投行扮演的已不仅仅是传统的金融中介角色,其以深刻的国际视野、本土化的运营网络以及对境内外规则的精准把握,成为赋能企业全球战略的“战略合伙人”和“隐形引擎”。
你对投行在中资企业出海过程中的作用怎么看?评论区聊聊吧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