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TME们的黄金时代,迎来AI终结者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赵磊 壹娱观察 时间:2025-11-18 13:01:03
要看谁更能把音乐变成“实时的、可塑的内容原料”。

壹娱观察 大娱乐家

过去十年,中国与全球的音乐流媒体平台都在同一套逻辑下运行:依赖庞大的版权曲库、依赖订阅制、依赖以版权为护城河的内容供给方式,稳稳地坐在产业链的中心位置。

无论是 TME,还是网易云,平台之间的竞争从本质上都不是产品之争,而是版权之争谁拥有更完整的曲库、谁能锁定更多独家资源,谁就拥有更牢固的用户粘性。

然而,随着AI音乐过去一年里爆发式成熟,这套维持了差不多二十年的商业范式正在出现结构性塌陷。

知名的音乐博主耳帝最近的长篇发言引发了更跨行业的讨论:AI音乐不再只是噱头,而是可以稳定产出行业级成品的新工业力量。

站在音乐流媒体平台的角度,这意味着整个行业赖以生存的根基正被迅速抽空。

换句话说,AI正在成为TME们的终结者。

01 版权不再稀缺,独家曲库护城河便会决堤

音乐流媒体平台之所以能够持续收取用户订阅费用,有一个前提从未动摇:版权稀缺。

歌曲需要录制、制作、混音、宣传,需要艺人、公司、合约,需要专业的创作团队和持续性的资源投入。正因为创作成本高、产出有限,在不购入实体专辑的情况下,用户只能通过流媒体平台向音乐版权方来付费收听音乐。

但AI音乐的崛起彻底颠覆了这个前提。

AI音乐公司Udio与环球音乐集团达成庭外和解

因为,这些AI音乐没有续约成本,没有独家争夺,也不存在因版权纠纷导致的大规模下架。因此,当音乐版权不再稀缺,所谓的独家曲库就不再重要。

这对TME甚至Spotify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威胁,因为,TME们的核心价值从来不是做音乐产品,而是管理版权。

如果AI让版权的价值迅速塌陷,那么TME的黄金时代也将随之终结。

02 从播放到生成,用户行为迁移动摇订阅制根基

更微妙的是,在这个从播放到生成的转折点上,TME面对的竞争对手不再只是同类型平台,而是那些更擅长颠覆式创新、拥有更大流量池、并具备第一梯队大模型能力的科技公司。

字节跳动与其主导的汽水音乐,正是其中最典型的变量。

过去一个季度,TME的业绩虽保持增长,但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正在浮现:在线音乐月活同比下滑4.3%,付费用户仅净增130万,环比增速从此前的8.3%降至5.88%。换言之,用其听歌的人变少的同时,即便在用但愿意付费的人也在减少。

豆包的 AI 音乐功能

相比之下,TME从来的优势都只是在其独占的版权资源和多次收购所积攒的用户基数,当年轻用户开始把AI生成音乐当作日常交互,平台之间的竞争就不再是曲库大小,而是谁更能把音乐变成实时的、可塑的内容原料。

这意味着订阅制的根基将被双重动摇:一方面是 AI 带来的行为迁移,另一方面则是字节生态在流量和产品创新上的持续渗透。这种双层冲击,使 TME 面对的转型压力远比表层数字所显示的更加剧烈。

AI音乐的第二重冲击,是对用户行为的重写。

过去的音乐消费路径是:搜索一首歌或一位歌手播放加入歌单循环播放。

Spotify推出AI播放列表功能

TME的问题在于,其长期累积的优势其实就是独占版权,尽管在过去几个季度的财报中也多次提到AI功能的加入,但显然守成者很难完全放弃当下的既得利益。

耳帝的发言之所以引发巨大讨论,是因为他不仅在描述音乐审美的变化,或多或少也在暗示整个音乐产业的未来秩序。当AI能够以工业化规模产出足以媲美甚至超越人类创作者的内容时,过去十年属于版权、属于平台、属于唱片公司的时代就会不可逆地走向终点。

TME们的黄金时代,是建立在版权稀缺这一前提之上;而 AI 的出现,正在迅速消灭这个前提。

未来的音乐产业,大概会属于模型、属于算法、属于能提供无限量个性化内容的系统。任何仍停留在旧模式的平台,都将被这场技术浪潮迅速边缘化。毕竟就连冷门歌手孙燕姿早在两年前就已经欣然接受这一改变,不论听歌普通人还是百亿市值大公司也无须过于挣扎,拥抱潮水的方向并不全是坏事。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