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阿里巴巴正式官宣“千问”项目,全力进军“AI to C”市场。当天,千问APP公测版上线,接入全球性能第一的开源模型Qwen3并免费开放,与ChatGPT展开全面竞争。
此前,有知情人士透露,在未来几个月内,阿里巴巴将在该应用中逐步增加智能体AI(Agentic-AI)功能,以支持包括主要淘宝市场在内的平台上的购物功能。“阿里巴巴计划最终通过海外版本向全球扩张。”该人士表示,在过去几个月里,阿里巴巴CEO吴泳铭已从各部门调集了大量开发人员投入到此项目中。
“会办事的AI助理”上线
据了解,阿里核心管理层将“千问”项目视为“AI时代的未来之战”,希望借助Qwen大模型体系已形成的开源优势、国际影响力,以及与各类生活场景生态的结合,在竞争日益激烈的C端AI应用市场中赢得关键席位。
“用最先进的模型,打造会聊天能办事的AI个人助理。”这是阿里巴巴对千问APP的定位。与市场上众多侧重于娱乐聊天的AI应用不同,千问APP从一开始就瞄准了“生产力工具”这一赛道。
根据官方介绍,千问APP是基于阿里巴巴自研千问Qwen最强模型打造的同名个人AI助理,全面对标ChatGPT,正是阿里巴巴参与全球AI应用顶级竞赛的宣告。
在产品功能方面,千问APP展现出多场景服务能力:在专业领域,可快速处理研究报告、提取论文要点;在生活场景中,可以提供健康咨询、拍照识物等服务。其特色在于,能够将AI能力转化为具体的问题解决方案。
据阿里巴巴透露,公司还计划将地图、外卖、订票等生态服务逐步接入千问APP,试图打造统一的AI服务入口。这一布局显示出阿里将技术优势向消费者市场延伸的战略意图,全面发力“AI to C”。
目前,千问APP已开启公测,在中国各大应用商店上架,同步提供网页端和PC版。据了解,未来,千问APP还将上线面向全球的国际版。
支撑C端应用的开源模型根基
千问APP直面消费者的底气,源于阿里巴巴在底层模型上长达多年的深耕与积累。此次发布的千问APP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建立在性能领先全球的“千问Qwen”大模型家族之上。
从2023年推出第一代Qwen模型开始,阿里就坚持全面开源策略,如今已形成包含300多款模型的“千问家族”,囊括文本、编程、图像、语音、视频等全模态,覆盖从0.5B到480B的全尺寸参数规模。
这股来自东方的技术力量,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波澜。在硅谷,从亚马逊用人形机器人训练,到苹果为其优化iOS适配,再到英伟达以其为基座开源新模型,Qwen已成为全球不少科技巨头和初创公司创新的基础。
美国AI专家Nathan Lambert甚至发出了“硅谷建立在Qwen之上”的感叹,而在中国,Qwen的企业级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
此次推出千问APP,是阿里巴巴将技术优势从底层向应用层、从企业端向消费端传导的关键一步,实现其AI战略的全链路布局。
以“全栈”能力构筑AI生态闭环
将领先的模型能力转化为向用户提供价值,离不开阿里巴巴“全栈式”的AI战略布局。今年6月份,阿里巴巴高层表示,“阿里的基因里没有守成,只有创造。今天的阿里巴巴,正在以创业者的姿态,开启面向AI时代的全新征程"},"namespaceURI":"http://www.w3.org/1999/xhtml"},"para",{"tagName":"section","attributes":{"data-role":"outer","label":"edit by 135editor","data-pm-slice":"0 0 "},"namespaceURI":"http://www.w3.org/1999/xhtml"},"para",{"tagName":"section","attributes":{"data-role":"outer","label":"edit by 135editor","data-pm-slice":"0 0 "},"namespaceURI":"http://www.w3.org/1999/xhtml"},"para",{"tagName":"section","attributes":{"data-role":"outer","label":"edit by 135editor","data-pm-slice":"0 0 "},"namespaceURI":"http://www.w3.org/1999/xhtml"},"para",{"tagName":"p","attributes":{"style":"font-style: normal;font-variant-caps: normal;font-weight: 400;letter-spacing: normal;text-align: justify;text-indent: 0px;text-transform: none;white-space: normal;word-spacing: 0px;-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text-decoration: none;caret-color: rgb(0, 0, 0);color: rgb(0, 0, 0);line-height: 1.75em;margin-bottom: 20px;display: block;"},"namespaceURI":"http://www.w3.org/1999/xhtml"},"node",{"tagName":"span","attributes":{"style":"font-size: 15px;"},"namespaceURI":"http://www.w3.org/1999/xhtml"}]">”。
从现实层面来看,阿里正以“用户为先,AI驱动”为战略,投入重金,构建从底层算力到上层应用的完整生态。今年9月,吴泳铭概述了他推出新模型和“全栈”AI技术的计划:“实现AGI(通用人工智能)已是确定性事件,但这仅是起点,终极目标是发展出能自我迭代、全面超越人类的ASI(超级人工智能),以解决气候、能源、星际旅行等重大科学难题。”
在吴泳铭的演讲构想中,未来“自然语言就是AI时代的源代码”,任何人都能创造自己的Agent(智能体)。而千问APP,或许正是承载这些Agent,并通往最终“超级人工智能”(ASI)的那个关键入口。
实际上,2025年“双11”购物节已成为阿里AI应用的一次大检阅。从淘宝的“AI万能搜”、“AI美工”,到飞猪的AI旅行规划,再到钉钉的AI表格,千问模型已在阿里生态内全面渗透。千问APP的推出,旨在将这些分散的AI能力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更强大的入口中,形成聚合效应。
长期以来,资本市场对阿里的估值多基于其电商核心业务,而千问APP的推出,也为阿里打开了AIto C的全新想象空间。有市场分析人士表示,随着千问APP与淘宝、高德、钉钉等应用的打通,将强化阿里整个生态的用户粘性和活跃度,创造“1+1>2”的协同价值。
责编:叶舒筠
校对:盘达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