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连发数文!雷军一怒之下怒了一下,但也只是怒了一下

IP属地 中国·北京 爱范儿 时间:2025-11-17 00:08:29


网上有不少人断章取义、歪曲抹黑。

今天,雷军一连发了好几条微博,言辞颇为激烈。

「还没怎么见过雷军的微博带情绪。」一位爱范儿的同事说。

雷军提到了自己在去年 4 月一次采访中说过的话——「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而这句话,经常被别有用心的人恶意解读为「小米汽车不重视安全」。


雷军反问,这句话和自己之前提到的「安全是基础、安全是前提」是否矛盾?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他还附上了几张小米 SU7 发布之前,他谈论车身强度、电池安全等技术标准的旧微博截图。


在和网友的互动中,他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认为「网上有不少人断章取义、歪曲抹黑」,刻意将「好看」和「安全」这两个本不冲突的要素对立了起来。

这种将产品质疑引向舆论风向的应对方式,已经快成为雷军在面对争议时的一套连贯动作。


在成都 SU7 严重事故发生后,雷军的首次公开亮相是在 11 月 6 日的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台上的他没有选择直面那些关于产品安全的具体疑问,而是将话题引向了行业层面,呼吁大家要理性看待新势力的成长,并着重提出要「共同抵制『水军黑公关』」。

又在同一天,雷军转发了一则小米 YU7 对比特斯拉 Model Y 的对比评测视频。当有网友在评论区质疑「(小米)也就只敢和 Model Y 比」时,雷军以「您建议我们和哪款产品比比?」的口吻进行了回复。


诚然,人都是有脾气的。在雷军的视角下,自己的设计理念被「黑水军」断章取义,自家颇具竞争力的产品在与主流竞品对比时都要被阴阳怪气。

这种挫败感可以理解,但当这种情绪开始主导公开回应时,一个本该是关于产品和安全理念的严肃讨论,就不可避免地被异化成了一场支持与抹黑的舆论站队。


失效的「数码圈打法」

很多人说,小米这两年把不少数码圈的公关方式带到了汽车圈。然而,这套公关打法在跨界到汽车行业时,多少也有些水土不服。

究其原因,是用户对这两个行业的心理预期截然不同。手机是快消电子品,用户遇到的问题大多是发热、卡顿、死机,容忍度相对较高,大不了凑合用或者换一台。但在汽车领域,用户面对的可能是失控、起火、碰撞后无法逃生,绝不存在「凑合」一说。

这种信任阈值的差异,已经通过市场反应明确地表达了出来。


在相关事故发酵后,雷军的个人社交媒体账号在半个月内粉丝减少超过 30 万,小米汽车的直播间也一度被大量负面评论淹没。

不可否认,黑水军是必然存在的,但这种大规模的舆情,很难简单地用「黑水军」来概括。

用户之所以对「好看还是安全」的讨论如此敏感,不只是因为网上的各种节奏,同样也是被几起真实的、触目惊心的事故点燃了。从铜陵到成都的几起严重事故,都有一个令人不安的共同点:车辆在遭受严重撞击后,车门疑似无法打开,给救援造成了极大困难。

公众的疑问是具体的,他们需要的是一份关于车门的详细技术说明和对事故的复盘,但他们得到的,却是一个关于黑公关的指控。

实际上,不少用户对小米的信任早已在日常的营销中被逐渐消耗了。SU7 Ultra 的前机盖的风道只是风味设计,「16.8 亿种驾驶模式」只是几个核心参数的排列组合…… 这样的做法,让人不可避免地联想到小米在其他领域的一些操作:比如宣传笔记本「比一元硬币还薄」,实际对比的是硬币竖起来的高度;宣传手机是「逆光之王」,又在右下角标注「是产品设计目标」。


这种在宣传上突出亮眼数字、再用不起眼的注释加以限定的做法,在消费电子领域或许可以一笑而过。但在汽车领域,它很容易被用户理解为鸡贼。当一个品牌习惯了在话术上做文章,公众自然会怀疑它是否会在安全上打折扣。

这种长期积累的不信任感,恐怕才是这次微博情绪化回应背后,真正值得小米警惕的。

愤怒之外,更需要担当

公众的焦虑和疑问,并不会因为雷军的解释而消失。这份愤怒,如果能被导向真正需要解决的地方,首先就应该落在公众最为关心的车门问题上。

比起被教育什么是断章取义,公众需要的是一份详尽的解释。比如,小米 SU7/YU7 的隐藏式门把手,在碰撞、断电、甚至落水的极端情况下,到底如何保证能够开启?在已经发生的事故中,这套机制为何失效?是设计缺陷、品控问题,还是特定条件下的局限?更关键的是,针对存量车主,小米是否会提供改进方案?

一份坦诚的公告,远比十条微博更能重建信任。


除了这些,小米更该借此机会,在安全这件事上扮演起领导者的角色。

近期引起全网讨论的公安部《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要求「乘用车每次启动后,应处于百公里加速时间(0~100km/h)不少于 5 秒的默认状态」。这项规定,恰好指向了当下高性能电动车带来的安全隐患。


雷军与其在微博上反复强调「安全是基础」,不如用行动来证明,公开支持并拥护这项国标草案。这才是「安全高于一切」的体现,也是小米汽车树立安全标签的关键一步。

解决了车门和加速,还有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摆在面前:车越来越快,但开车的人并没有。

小米一定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为车主推出的价格亲民的「精英驾驶培训」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只不过,这终究是一种依靠车主个人兴趣的动作,覆盖面有限,远不足以解决问题。更何况,高性能电车的普及是一个全行业现象,不止小米一家。

我们现行的 C1 驾照,既能开 90 马力的五菱宏光,也能合法驾驶 1548 马力的小米 SU7 Ultra。一个在驾校只学了「倒车入库」和「半坡起步」的驾驶员,根本无法处理 2 秒加速带来的 G 值,更不用提在高速下的紧急避险。


小米,作为这场「性能民主化」浪潮最大的受益者和推动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雷军作为行业领袖和公众人物最有资格,也最有能力站出来,利用其社会影响力,主动呼吁和推动建立驾照分级制度。

这才是「押上全部声誉」的担当,从根本上帮助整个社会,安全地消化这场由技术爆炸带来的性能红利。


雷军的愤怒是真实的,但他这份愤怒所指向的对象,偏离了公众的关切。他愤怒于被误解,可真正威胁他「最后一次创业」的,并不全是黑水军。

雷军一怒之下怒了一下,但不应该只是怒了一下。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