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边雪
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的今天,动力电池的战场正从公路驶向江河、飞向低空、潜入矿山。
近日,在宜宾举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动力电池多场景创新应用专题会议”上,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来自政府、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代表一致认为:多元场景的爆发,正在重塑电池技术路线与产业生态。
新场景成产业突围关键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姚振智在致辞中指出,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从2020年的43.4GWh跃升至2024年的超1000GWh,四年增长超10倍,但产业面临“产能富余与内卷加剧”的挑战。他强调,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发布的《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为产业指明了新方向。
“电动船舶、低空飞行器、智能机器人等新领域,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抗振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姚振智表示,“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标准建设和生态协同,打开新市场。”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久俊指出,当前锂电池能量密度(300-350Wh/kg)仍远低于燃油机,而低空飞行器、机器人等领域“需要接近内燃机能量密度的电池”。
张久俊列举了五大前沿技术方向:全固态锂电池:理论上兼具高安全性与能量密度,但离子电导率与界面稳定性仍是瓶颈;钠离子电池:资源优势显著,低温性能突出,适合储能与低速车辆;锂硫电池:能量密度可达500Wh/kg,但循环寿命与“穿梭效应”待解;氢燃料电池:零排放且能量密度高,但成本与加氢设施制约普及;水系锌硫电池:高安全性与低成本,适合特定储能场景。
张久俊特别警示:“全固态电池是否真的比液态电池更安全、能量更高?仍需科学验证,不能盲目跟风。”
船舶、重卡、飞行器的“电池极限测试”
宁德时代电船科技总经理苏怡怡透露,公司船舶电池已实现“PPB级别失效率”(十亿分之一),并通过被动防护、主动隔离等八大技术,推出“热失控不冒烟”的NP3.0系统。目前,宁德时代已交付近900艘电动船舶,涵盖客船、科考船、拖轮等。
但船舶电动化仍是“比汽车更难的系统工程”,需应对高盐腐蚀、大容量供电等挑战。
中国电动重卡换电产业促进联盟秘书长李立国算了一笔账:在车辆密度高的场景,换电成本比充电低30%。目前,我国重卡换电已完成标准化突破,但干线网络仍受制于“互通互换”难题。
“换电运营商之间缺乏电池流转的数据结算机制,”李立国透露,联盟正联合交通部搭建国家级互通平台,预计2026年实现跨运营商结算。
低空飞行器:电池决定飞行半径
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低空电池研发首席唐海波指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需满足“四高一快”:高能量密度、高功率、高安全、高循环、快充。当前主流电池(280-320Wh/kg)仅支持200公里航程,而“400Wh/kg是起步门槛”。
广州亿航副总裁薛鹏坦言,其216机型搭载固态电池后续航翻倍至60公里,“但运营成本需降至出租车价格的1.5-2倍,才能规模化。”
圆桌对话上,企业代表一致认为,新场景需要全链条协同:卫蓝新能源俞会根认为电芯解决不了的问题,必须在系统层面找答案。”欣旺达梁锐表示:“重卡换电需开发1.4兆瓦超充电池,匹配不同场景。”在三一红象殷月辉看来,程机械的寒区启动、回馈充电等痛点,需定制化方案。
动力电池产业需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通过场景创新消化产能。他透露,“十五五”规划将严控新增产能,鼓励技术差异化竞争。
据预测,2030年我国eVTOL保有量将达22万架,电池需求约22GWh;重卡换电市场规模将破千亿元。唐海波透露,2027年有望实现400Wh/kg电池示范应用。但薛鹏提醒:“航空是长期主义,安全与成本必须平衡。”
从陆地到天空,动力电池的“多场景战争”刚刚打响。正如张久俊所言:“谁能同时攻克能量、安全、成本的三元方程,谁就能定义下一个十年。”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