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段永平罕见发声:假如五年前看懂英伟达,愿意拿茅台换

IP属地 中国·北京 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5-11-16 12:14:40

记者丨杨娜娜

编辑丨姜诗蔷

视频丨王学权

“退休”20多年的知名投资人段永平,近日罕见发声。在访谈节目《方略》(访谈时间:2025年10月16日)中,回答了雪球创始人方三文关于投资理念、企业经营、个人成长等话题的一系列提问。

段永平自曝最纠结时刻

段永平在访谈中透露,他目前在A股中仅持有贵州茅台,且茅台是其少数重仓标的之一。当被问及“若茅台市盈率达到50倍是否会卖出”时,他表示投资决策的根本依据是企业未来现金流,而非单一市盈率指标

他坦言,在极端情况下,例如股价在已经不便宜的基础上继续上涨数倍,他也会考虑卖出,并分享了一段亲身经历:“其实茅台在2600、2700块的时候,我可想卖了,因为当时觉得它相对来说是贵的。”

真正阻止他行动的,并非是对公司的判断,而是机会成本的权衡。“我当时最犹豫的是,我们的仓位太大了,卖了之后我买什么?”他解释道,自己是一个“满仓主义者”,无法接受持有大量现金,因为现金利息低,而盲目转换投资标的很可能导致更大亏损。“那还不如拿着茅台,(因为)知道它早晚会回来。”

即便茅台股价曾经腰斩,段永平也表现得十分从容,他表示“一个股票要是扛不住掉50%,就不应该买入。”基于对茅台内在价值的深度认同,他在回调期间不仅继续持有,更在有余钱时持续加仓。

这段经历完整体现了他的投资哲学:投资的本质,是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做出比较与选择,锚定的是企业内在价值与未来现金流,而非市场价格的短期波动。真正的风险,不在于股价的暂时回调,而在于投资于自己并不真正理解的事物。

段永平:五年前看懂英伟达也愿意拿茅台换

在被问及“如果出现可以无缝切换、且未来自由现金流折现优于茅台的标的,是否会考虑换仓”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会。”

他进一步指出,投资本身是包含卖出选项的,而不少人对价值投资存在一个严重误解——将“长期持有”等同于“永远不卖”。

段永平强调,“长期持有”更多是一种买入时的意向与心态,而非僵化的教条。他认为,在做出投资决策的那个刹那,投资者确实是基于长期持有的预期来行动的,但在整个持有过程中,必须持续评估和比较机会成本。

他举例说明,假如在五年前就看懂了英伟达的发展潜力,而手中只有茅台时,如果条件允许,将茅台换成英伟达是完全合理的决策。

不过,他也特别提醒,这一切的前提是“你真的看懂了”。如果对另一个标的并不理解,那么所谓的“换仓”也就无从谈起,因为不在能力范围内的事“那就跟你没关系”。

换言之,段永平所坚持的,是在能力圈内做出理性比较与选择——投资不是一味地“买了就永远不卖”,而是要在识别出明显更优选项时,具备调整持仓的勇气与清醒。

段永平:投资的终极答案,就一句话

段永平认同用“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这句话来概括自己的投资理念,但他随即强调,真正关键的在于后半句——“要看懂公司”,而他认为这非常困难。这也正是他常说的“投资很简单,但不容易”的根源所在。

“简单”在于原则清晰——必须回归公司本质,理解其商业模式,并判断未来现金流;而“不容易”则难在实践中的巨大挑战——绝大多数公司其实很难被真正看懂。

段永平进一步指出,即便只是理解“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这句理念本身,也极其困难,做到更是难上加难。在他看来,真的“懂”会深刻影响投资行为——一个真正懂了的人,不会因市场短期波动而动摇。

不过,他也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不懂,并不等于不赚钱。他比喻道,闭着眼睛买一只股票,100个人里可能也有50个人赚钱,但这更多是概率和运气使然,这种成功难以复制。

他还给出了一个投资建议,即买入标普500指数,长期来看大概率能够赚钱。他补充道,“但这并不代表你就懂了,可你真的这样做了,其实也表示你是懂了。”

诺基亚为何错失时代?段永平:重生意而轻用户

段永平也是步步高创始人,其企业曾亲身经历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转型阶段。

当提及早期如摩托罗拉6188、诺基亚E71等被视为“智能雏形”的产品时,段永平毫不留情地批评了诺基亚E71。他回忆道,自己拿到该手机时原本十分兴奋,却因其界面改动过大、操作逻辑混乱,即便作为工科背景出身的自己也难以顺畅使用。他由此指出,诺基亚的衰落并不意外,直言“公司的文化肯定是烂掉了”。

方三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认为这些企业至少曾对趋势做出过尝试。段永平承认产品趋势本身显而易见,但用户导向的文化才是关键。他犀利地总结,诺基亚的症结在于“太注重市场占有率,太注重生意,不太注重用户”,加之未能把握转型机遇。

他举例说,谷歌曾主动寻求合作,希望诺基亚转向安卓系统,但诺基亚因固守自有体系而错失良机,“最终把自己给守死了”。

当方三文再提到诺基亚作为知名企业在管理上仍有可取之处时,段永平立即“反驳”:管理无法弥补战略与文化的根本失败。在他看来,再精细的管理,若脱离正确的战略方向与以用户为本的文化根基,终将无力回天。

这也为投资者敲响了警钟:看懂一家公司,不仅要看其业务与趋势,更要穿透表象,审视其内在文化与战略定力。

如何找到对的人?段永平:核心是选择

当被问及具有共同价值观的人才究竟是靠“培养”还是“选择”时,段永平的回答斩钉截铁:“选择出来的。”

他坦言,步步高体系内的人才大多和他一样是“普通人”,后来的成长更多来自于共同工作中的“慢慢学习和积累”。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价值观上的深度认同。

“价值观要是相互不认同,这事没法干。”他强调,如果组织中的每个人都“各打小算盘”,组织必然出问题。相反,正是基于牢固的共同价值观,许多同事才能相伴数十载甚至到退休,形成了强大的组织凝聚力。

他也指出,“找对的人需要时间”。他将组织中的人分为两类——“同道中人”与“同行中人”。“同道中人”深度认同理念;而“同行中人”或许起初并未完全理解理念,但愿意信任并跟随文化指引,“你让我这样做,我就这样做”。即便后者偶尔会出些“娄子”,但只要在认同的文化氛围中长期浸润,也能逐渐成为组织中可靠的一员。

他特别提到合作多年的代理商,指出维系他们长期关系的,正是对文化的强烈认同。

这也揭示了段永平心中贯穿投资与经营的核心逻辑,即无论是选择一家公司作为投资标的,还是选择一个人作为事业伙伴,最深层次的筛选标准,始终是基于价值观的契合与文化的认同。

SFC

出品丨21财经客户端 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丨吴桂兴 见习编辑张嘉钰

21君荐读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