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曾经又贵又拉的激光雷达,已经强到能当相机用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周琳 差评 时间:2025-11-16 12:07:10

悄摸摸地,现在的激光雷达已经发展成大伙曾经无法想象的样子了。

一说到车上用的激光雷达,大伙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这个曾经高不可攀的玩意,现在已经变成了便宜货,就连很多的入门级的车型都能用得起了。

但哥几个可能不知道的是,在变便宜的同时,激光雷达其实也在偷偷变强,然后惊艳所有人。曾经被人吐槽精度不不够的激光雷达,现在,已经恐怖到可能可以替代摄像头了。。。

这还真不是我在夸张,大伙看,这是一张市面上主流的 128 线激光雷达的成像画面。

只能大概看出里头似乎是有一台卡车的样子对吧,边上的东西是啥,还真就看不太出来。

而这,是某国内厂家前不久刚发布的 1080 线激光雷达的成像画面。

都不说物体是啥了,就连城楼牌匾上写的字和八爪鱼雕塑的表情,这玩意都能看个大差不差。

哥俩对比起来,真就有种散光患者突然戴上眼镜的感觉。

很明显,成像效果能有这么大的提升最大的功臣就是激光雷达线数的暴增( 128线~1080线 )。但如果大伙曾经对激光雷达有过了解就肯定会疑惑,激光雷达的线数,似乎已经很久没有明显地上涨过了。

鸿蒙系车型上用的华为 192 线激光雷达,也已经霸榜量产最多线的位置很久了。

可为啥一到今年,新车上雷达的线束就跟黄金的价格似的一路飙升,动辄 500 线( 岚图泰山、极氪 9X、智己 LS9 )起跳,甚至还突破了 1000 线呢?

要聊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知道这个所谓的线数是个啥意思,以及它卡在一百多线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会有朋友会以为,这里的多少线说的是激光雷达的天线,越多越牛逼,但其实,它指的其实是激光雷达发射出来的激光光线的条数。

比如最早的机械式激光雷达,也就是转圈圈的那种,就可能会同时发射出 32 条激光线束探测环境,那这就是一个 32 线的激光雷达。

而通过这些激光反射回来的时间不同,激光雷达就可以给周边的环境打上一个个点,把所有的有效点合在一起,就能形成这样一个点云图,来交给智驾系统参考。

很明显,这个点云的密度就是激光雷达探测环境的 “ 分辨率 ” 。

想要探测的精度更高,就必须增加发射出去的激光数量,which means 增加激光器发射器的数量。

可激光器这玩意是有体积的,几十个激光器放一起就已经很大了。

想搞到一百多线甚至是更多,那估计就得是这个画风的了。

于是一小撮聪明的工程师们想到,土办法不行,咱就耍点小聪明呗?

于是现在很常见的半固态激光雷达就出现了,它的里头的激光器数量非常少,却可以通过特殊的部件( 比如一个很小的镜面或者透镜 )把很少的激光折射或者反射到不同的角度。

MEMS微振镜式混合固态激光雷达原理

而只要这个部件运动的足够快,折射出来的激光线束就能在相同的时间积分里,和多激光器收集到相同效果的点云。这就是目前业内最主流的混合固态激光雷达,而它的线束计算方式,也就是通过类比得出的 “ 等效线束 ” 。

就比如 Livox 在 2021 年推出的激光雷达 HAP 其实就只有 6 组激光收发器,但它在 100ms 的积分时间里可达到与 144 线的旋转式机械激光雷达相似的点云水平,那么它就是一个 “ 等效 144 线 ” 的激光雷达。

如果用画画来类比的话,其实就有点像现在的 AI 画图,在出图效率上相当于 10 个插画师这样。

OK 说了这么多,重点终于要来了。

如果按这个等效的说法,那只要里头的机械部件活动得够快,这激光雷达岂不是想多少线就可以多少线嘛。

可为啥明明早在 2021 年等效 128 线的激光雷达就已经量产上车了,几年下来主流的方案还一直停留在等效 100 多线,直到现在才有超过 500 线的方案出现呢?

如果说上一次线数飙升的瓶颈是激光器的体积,那这回限制线数上涨的原因就就会更复杂一点了,江湖人称:模拟信号。

前头我们也说到过,此前激光雷达的成像原理靠的是在空间里打点然后合成点云,这就需要用到一套复杂的模拟信号从发射到过滤到接收的流程。

简化一点说,就有点像在 3D 空间里用一根笔来模拟出环境的轮廓。

但就像再牛逼的画师绘画速度都有上限一样,这种依靠模拟信号的激光雷达有着明显的物理能力瓶颈。

因为想要处理模拟信号就得需要专门的 APD( 雪崩光电二极管 )模拟探测器通道来输出波形,比如 128 线的信号就得对应 128 个模拟通道。

16通道激光雷达模拟前端组件

想要继续提高线数,一方面会让模拟电路的数量和复杂程度大幅上升,还会让附带的电路体积也对应变大。在对集成化要求很高的新能源车上,想要随便增加线数基本不太可能。

咋办?聪明的工程师们这时候又想到,用笔画画不太行,那咱们要不就不用笔了呗?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 2023 年,一块名叫 IMX459 的芯片在一个等效 192 线的激光雷达上量产了,一下就打破了模拟信号激光雷达的线数瓶颈。

而它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本质上是用照相,代替了画画。

具体来说,则是用了 SPAD( 单光子雪崩二极管 )代替了之前的 APD 来收集激光信号,把激光雷达的测距流程改成了激光器瞬间打出一片激光,再用 SPAD 阵列同时接受一大片激光反射回来的信息。

啪的一下,就能获得一个带有深度信息的 “ 照片 ” 。

顺道也把靠模拟信号测距的激光雷达,变成了和相机似的靠 COMOS 处理数字信号的路线。

巧的是,这种方案的核心: SPAD-SoC 芯片的构造也几乎和相机上的 CMOS 一模一样,都需要用 3D 堆叠的方式制造。

毕竟这玩意需要的通信时间误差非常小,需要每层电路在物理上的距离越短越好,堆叠起来自然就是最好的方式。

那再回过头看提高激光雷达线数这个事儿,那其实就跟相机提高像素一样简单了对吧,也不用搞什么模拟通道和配套电路了,只要提高 SPAD-SoC 上的像素数量就行。

也是因此,在前头那个 IMX459 芯片上车量产了没多久之后,IMX479 的芯片就已经要来了,等效的线束也直接从 192 线直接飞到了 520 线,也让激光雷达实现了开头那样 “ 戴上眼镜 ” 一样的能力蜕变。

而在实现这样巨大的能力飞跃之后,关于智驾到底要不要用激光雷达的争论,好像又有些头绪了。

毕竟此前激光雷达遭人吐槽的最大问题就是性能差和价格贵,但在接入了相机的技术栈以后,不仅性能实现了巨大的飞跃,相关的软硬件因为相机产业的关系也已经相当成熟,成本和可靠性还有不小的优势。

所以大伙可以做好心理准备了,以后咱们买到的新车上,激光雷达的线数可能没一会就会超级加倍了。

但就和相机再牛逼,也需要摄影师的技术过硬一样。激光雷达的线数变多虽然是个好事,但总归还是要看车企们有没有能力抓住这波的技术进步。

毕竟硬件性能的上涨,总归需要软件的适配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而激光雷达分辨率的暴涨在软件层面带来的最大挑战,就是应该怎么和摄像头看到的图像信息做拟合。

这也很好理解对吧,一边是分辨率很高的点云,另一边是分辨率也很高的图像,这俩只有完美的叠在一起才能给智驾最好的参考。

如果叠歪了,智驾可能就会看到一台车在天上飞啥的。如果叠的时间没有同步好,还可能会出现图像是车尾但点云是车头的冲突,都会影响智驾对各种情况的决策,影响到大伙用车的安全。

所以如果哪家车企用了高线数雷达但智驾表现依旧拉垮的,基本就可以确定它只是为了数字本身去的了。

而就目前的情况看,好像已经有几家出现类似的症状了。

标签: 激光雷达 线数 激光 激光器 大伙 数量 模拟信号 瓶颈 线束 玩意 环境 物理 智驾 电路 二极管 体积 量产 图像 车型 信息 性能 眼镜 患者 固态 摄像头 测距 雪崩 样子 技术 雷达 分辨率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