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在成都 创未来|从2人到65人,他在成都造“飞机”,10余年“飞”出全球订单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钟景轩 红星新闻 时间:2025-07-18 16:27:00

一架工业无人机,如何在成都“飞”出一条产业链?从航模爱好者,到工业无人机研发制造者,他用12年时间,将2人团队,拓展到65人,从驾驶面包车全国找客源,到客户遍布全球…… “目前正在打造一个以机器人生产为主的无人机智能化工厂。预计今年内完成建设,投产后,产值将翻10倍。”在成都庆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庆军科技”),创始人王建军指着展厅里陈列的20多款“成都造”无人机信心满满地说:“去年实现产值超2700万元。今年的目标是5000万元,3—5年内有望达到8000万元到1亿元的产值。”


▲王建军与无人机

天空视角下,成都构建起以低空经济、商业航天及未来科技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凌空天行、沃飞长空、微纳星空等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形成产业链关键节点。“投行思维”下,成都已形成“研发+制造+运营+服务”的完整产业体系,2024年低空经济产业规模突破900亿元。截至目前,成都市已打造低空应用场景22个、开通航线92条

机遇:

为兴趣爱好找到“试验田”

王建军是四川人,80后。摄影、摩托车越野、航模是他的兴趣爱好。在他的办公室里,至今都保留着两架20年前生产的“古董级”航模。而这些航模,也是他梦想起航的坐标。


▲庆军科技无人机展览馆

“我父亲2003年进入航模圈,做一些模型配件。”由这些配件组装起来的航模,便是王建军儿时触手可及的“玩具”。但那时候的航模在他眼中,只是社交时关于兴趣爱好谈资的一部分。直到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为王建军的兴趣爱好找到了“试验田”。

一位从事电力行业的朋友,需要架设一段高压电缆,但由于电缆架设位置较高,且架设位置下方布满竹子,常规架设方式是无法完成作业的。于是,朋友找到擅长玩航模的王建军帮忙,“从来没尝试过,当时心里很忐忑。我根据地形画了飞行航线草图,并演练了多次,成功完成作业。”

也是这次意外尝试,打开了王建军的创业思路。在王建军看来,用无人机开展高空作业(架设电缆)既是一片“无人区”,也是一片“蓝海”。“2009年,无人机的概念还未普及,更别提应用市场了。我相信,只要带着技术找市场,就一定会有收获。”

创业:

2个人,一辆面包车“跑”全国

“我的初创团队只有2个人,那时候,我们出行的交通工具只有一辆面包车,全国各地跑工地,询问是否需要高空协助作业。”王建军回忆,从免费协助,到客户主动联系,“我们用了接近2年的时间。”

谈及创业时市场开拓的经历,王建军笑着说,随着行业发展,曾经的航模“变”成了如今的无人机,越来越多的工业级无人机被研发制造,应用在不同的领域。而他的初创团队也从2人,发展到如今65人的团队。10余年创业,他们的办公场地从一间租来的工作室,到现在拥有700多平方米的办公场地和多个试飞场地。他自信地说:“我们的生产规模和研发水平,在业内处于中等位置,但从工业无人机细分领域的电力架线行业来说,我们算是业内领先企业。”


▲庆军科技人机监控中心

“目前,我们已自主研发了20多款无人机,包括多旋翼无人机、复合翼、穿越机等。应用领域涵盖农林植保、电力巡检、消防应急、军事等。”王建军介绍,这些无人机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均为“成都造”。其中,在应急领域,企业与新都区应急部门开展合作,组建了一支公益性应急救援队伍,已执行过多次重大救援任务。

突破:

机器人“造”无人机,预计产值翻10倍

无人机作为低空经济领域率先成长的明星产业,有专家预测,未来十年,该产业将保持50%以上的高速增长,有望在2030年率先突破万亿规模。换言之,无人机产业一方面迎来高光时刻,另一方面,也在加快转型升级,朝大中型、功能型方向拓展。

而成都无人机产业在我国工业级无人机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涌现出中航、纵横、腾盾、傲势等一批领军企业,并初步形成工业无人机产业集群效应。“在国家电网应用领域,我们的电力架线无人机,可以算是业内领先的。”王建军坦言,应用无人机架设电缆,是自己从无到有的大胆突破,“当年我的一个尝试,为电网建设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其中包括节省人力、物力成本。”


▲无人机实际应用场景 庆军科技供图


▲消防救援场景应用无人机 庆军科技供图

“2024年,我们的无人机销量在2700万元左右。今年的目标,预计突破5000万元。”王建军表示,随着成都低空经济的发展,上下游产业链的逐渐完善,以及人才、政策的叠加助力,目前企业的业务不仅遍布全国,甚至拓展到了海外,“有东南亚、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等客户,纷纷来向我们采购工业无人机,并寻找更多合作机遇。”


▲阿联酋客户到公司参观 庆军科技供图

“未来三年内,我们为企业定的目标是让无人机销量突破1亿元。”王建军表示,为提高企业研发及生产制造能力,目前位于新都区的全新生产研发制造基地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内完成建设,待其投产后,无人机生产产值将翻10倍。“这个基地将会成为一个由机器人‘生产’无人机的智能化工厂。我已经选购了多款智能机器人,它们可以完成搬运、打螺丝等流水线上的重复性工作。”

红星新闻记者 赵雨欣 摄影记者 张佳琪

编辑 欧鹏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