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中国企业出海如何迭代?天九企服戈峻:过去强调成本效率,现在更强调可持续

IP属地 中国·北京 时代周报 时间:2025-11-14 12:17:24

本文时代周报 作者:王营

中国企业持续加快出海,出口规模再创新高。据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数据,今年前10个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7.31万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出口22.12万亿元,增幅6.2%。前10个月累计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

从新茶饮到新能源汽车,从手机到矿产,中国企业已不满足于简单的产品跨境流动,而逐渐追求全方位的“体系出海”,向全球输出产业链能力和商业模式,致力于在目标市场建立完整的价值链闭环。

“对很多企业而言,出海是突破困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答题。”戈峻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同一片红海,你盯着对手,所有的优化都是边际效应递减。而当你驶向蓝海,你盯着的是用户和需求,增长空间是完全打开的。”

“在出海过程中,最受关注的是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戈峻曾在英特尔、苹果和英伟达等三家科技巨头担任全球副总裁,拥有丰富的全球市场经验。2019年,戈峻从英伟达离职,回到中国加入民营企业天九共享集团,担任天九企服董事长兼CEO。


天九企服董事长兼CEO戈峻

天九共享集团创始于1991年,是大数据驱动的企业家资源共享平台,业务遍及全球40多个城市,旨在促进创新企业与传统企业共创、共享、共赢,为创新企业加速,帮传统企业转型。

2025年11月20日,广东时代传媒集团将在成都主办“影响力·时代”可持续发展创新年会。戈峻受邀出席该次年会,并围绕出海、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展开主旨演讲。他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过去出海,我们强调成本效率,现在更强调可持续和ESG。”

在他看来,中国企业出海,融入当地生态才能创造当地价值。“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企业必须躬身入海,与本地共生,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出海哲学。”戈峻说。

“全球化不是游到对岸就完事”

时代周报:你在海外工作多年,带领英特尔、英伟达、苹果等“出海”中国市场。而后,你回国加入天九共享控股集团,推动中小企业出海。这段独特经历让你对中国企业出海和全球化有哪些不同的认知?

戈峻:在英特尔、苹果等公司,我目睹了全球市场的多样性:如果只聚焦本地,就会陷入内卷。这就会导致“战术上的勤奋,战略上的停滞”。出海让我看到,全球需求多元,企业可以用长板对接蓝海,实现升维竞争。

在同一片红海,你盯着对手,所有的优化都是边际效应递减。而当你驶向蓝海,你盯着的是用户和需求,增长空间是打开的。就好比内卷是在一个房间里做精装修,是对手思维。出海是发现隔壁还有一片空地,蓝海盖楼,是用户思维。战略上跳出存量竞争的框架,才能找到新的增长极。

时代周报: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市场,在所在国和地区实现本土化分外重要。但有些企业出海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戈峻:全球化当然不是单向进入,而是双向融合。在带领跨国企业进入中国时,我总结出“In China,With China, For China”的理念——真正扎根当地、与本地伙伴共创、为当地创造长期价值。这塑造了我的本土化认知——敬畏差异,融入本地,“In Local, With Local, For Local”。今天,我希望帮助中国民营企业走向全球,这一理念同样适用,并且历久弥新。

全球化这片海,不是你游到对岸就完事儿了。你必须跳进去,把当地的生态元素融到身体里,才能创造出当地价值,才能岸上开花。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企业必须躬身入海,与本地共生,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出海哲学。

时代周报:20多年前,你曾带领英特尔出海成都,能否具体描述一下当时印象深刻的挑战?

戈峻:20多年前,带领英特尔进入成都时,成都还被视为“电子荒漠”。我们面临的挑战包括基础设施不足、人才短缺、以及本地市场认知差距。但我们用长期主义,通过建设芯片封装测试基地、培养本地团队、与政府共建生态,最终,成都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一极。

时代周报:20多年后,你作为天九企服的“船长”,又带领中国企业向中东等地“出海”。两段经历最大的不同感受是什么?

戈峻:如今,我带领中国中小企业走向中东、欧洲、东盟等地。最大的不同在于:过去是“破冰者”,今天是“共建者”。过去强调成本效率,现在强调可持续和ESG。

今天的出海,水面已经波澜壮阔,挑战变成了如何在正确的航道上“精准捕捞”。所以,如果以前我们拼的是勇气和耐力,今天拼的就是智慧和协作。中东的绿色转型、欧洲的碳中和目标等,都为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更复杂但机会更多。

可以说,成都是中国内陆城市出海的典范,中东是新兴市场的热点。选择它们,是因为它们展示了出海的核心,就是找到那些既有开放胸襟、又有转型动力的市场,找到这个具备“结构性能量转移”的地方,融入它,共成长,这是成功的关键。

“用‘在地化’的深度对抗‘全球化’的风险”

时代周报:“借船出海”是你多次强调的策略。你为什么认为现在“借船”如何重要?应该如何定义一艘“好船”?

戈峻:在今天复杂多变的全球环境中,单打独斗的成功率不能说没有,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很低。“借船”不仅能降低风险、提高效率,更能让企业快速融入本地生态,它的本质是用效率换时间,用协作换空间,同时抵御不确定性。

定义一艘“好船”,我认为有三点:第一,是否有强大资源和网络,能提供“护航”;第二,是否懂本地市场,有清晰的“航线”(战略方向),成熟的“甲板”(市场接口);可靠的“船长”(赋能能力),能做一个好“向导”;第三,是否共享价值观,尤其是可持续和ESG导向。

好船不是简单运输工具,而是优秀的伙伴,帮助企业精准靠岸。无论是政府组织的“联合舰队”,还是平台型企业的“全球导航”,都是这个时代的“好船”。

时代周报:市场越来越卷。中国企业家群体亟需在哪些方面完成破局?天九企服赋能中国企业出海,在这一过程中,你们核心聚焦的创新及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戈峻:我认为中国企业家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破局。首先是视野破局,从“内卷心态”转向“全球格局”,用全球视野寻找机会;第二是能力破局,从“制造优势”升级为“品牌优势”与“标准优势”,学习本地化融入和可持续实践;第三是合作破局,从“单打独斗”转向“组队远航”。

天九企服自身的出海战略,核心创新在于构建“全球企业赋能平台”,或者说,我们在努力打造一个“可复制的全球化能力中台”,集中解决企业出海面临的信息不对称、资源分散、风险不可控等三大核心痛点。同时,通过赋能企业,我们自己也实现了平台出海的良性循环。

时代周报:站在企业经营层面而言,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和出海之间的关系?

戈峻:从企业经营层面来看,出海是空间拓展,可持续发展是时间延伸。二者合一,才是增长的真相。可持续发展和出海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可持续的出海,就没有出海的可持续。事实上,无论是否出海,可持续都是必经之路。

时代周报:望未来3-5年,你认为中国企业出海的主要趋势有哪些?对于中国企业出海的可持续,你有何建言?

戈峻:我相信未来出海的目的地将更多元,从中东、东盟到拉美、非洲。出海的模式也将继续深化,从“产品贸易”转向“本地运营+标准输出”。同时,出海有一个加分项,就是绿色化,ESG成为标配。

我的建言很简单:用“在地化”的深度,来对抗“全球化”的风险。你在一个地方扎得越深,你的根就越稳,风浪就越难吹倒你。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