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德
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背景下,各行各业正积极探索人机协同相关问题。游旭群的新书《航空心理学与人工智能》聚焦航空安全这一高度复杂的技术领域,将航空心理学视野中的“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置于高科技、高风险作业环境的统一框架下进行审视,系统阐释了航空心理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机制及其对现代航空安全的促进作用,有较强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航空心理学与人工智能》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坚持现实问题导向,为解决当前航空安全管理领域中的问题提供了方案。例如,飞行员全生命周期培养的“核心胜任力、心理胜任力、作风胜任力”三维模型,有助于解决困扰飞行员培养的“成本高、周期长”难题。书中提到的航空事故人工智能分析平台,有助于克服以往人因事故“成因界定难”“事故演化机制不清晰”的局限。
在研究内容上,该书体现了构建中国航空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追求。航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飞行活动中人的心理行为活动规律的学科。它既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也是面向产业急需而形成的一个新型学科交叉知识领域。该书结合中国航空安全运行特点与飞行员群体心理特征,提出航空情境中“人类经验直觉+AI计算分析”的双驱动认知模型。同时,在人工智能辅助训练和飞行安全驾驶中融入国内高原机场、复杂气象、复杂空域等运行场景,立足中国现实环境的同时,也为国外同行提供了启发。
在研究方法上,该书创新研究范式,围绕“如何以系统思维整合人—机优势”展开。航空领域的安全保障既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某项“单纯心理”问题,而是“人—机—环—社”多要素动态耦合的系统工程问题。该书探索了如何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安全保障。例如,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完成对飞行环境、任务状态的精准评估与趋势预判,帮助操作者扩展感知边界,而人类则依据飞行经验、直觉判断等方式完成定性的情景意识计算,补全AI在意图理解、非预期场景应对中的认知空白,共同构成航空领域的认知协同模式。
在成果应用上,该书对AI赋能的多个场景进行了展望。从心理学与智能技术融合出发,该书列举了诸多创新方案。如在飞行员选拔方面,提出构建多模态数据融合的智能选拔体系,通过结合多维度生理数据,以及虚拟仿真场景下的行为表现,利用多层神经元网络深度学习等技术,精准评估飞行员的认知特质与心理潜能。在飞行员训练方面,主张搭建AI辅助的个性化训练框架,通过赋予AI动态假想敌的角色,实时监测飞行员的训练指标,调整飞行员的训练难度。
《航空心理学与人工智能》不仅为航空领域的人机协同、产业升级提供了心理学解决方案,更在构建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