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养猪的河南首富,要和茅台、宁德时代掰手腕?

IP属地 中国·北京 BT财经 时间:2025-11-13 08:17:46



“在全球每消费10头猪,就有一头来自河南企业牧原股份。”这句话火了。

近日,经常可以看到自媒体文章中这样描述牧原股份:“全球每消费10头猪,就有一头来自牧原。”引发了众多河南读者转发和自豪,但是仔细计算会发现有些许出入。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美国农业部(USDA)及行业报告可以查到,全球每年生猪出栏量约为14亿~15亿头(根据2023至2024年数据),而中国生猪出栏量(消费量与出栏量基本对应,因猪肉极少长期库存)占全球约50%~55%,即7亿~8亿头。根据观察者网报道,2024年公司预计全年生猪出栏量在6600万头至7200万头之间,取最大值按7200万头计算可以得出占全球比例:7200万÷15亿=0.048,即4.8%。



也就是说,大约全球每消费20头猪,才有1头来自牧原。但是这样的数据依然惊人,说明牧原股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级养猪大王”。这是继河南企业宇通、蜜雪冰城、泡泡玛特在全球爆火后又出现一个世界级赛道。

牧原股份备受关注原因很简单,一是成为世界级养猪大王,二是秦英林再次夺回河南首富的宝座。

牧原股份财报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1117.9亿元,同比增长15.52%;归母净利润为147.79亿元,同比增长41.01%,基本每股收益2.74元。

上半年牧原股份的表现就非常出色,营收764.6亿元,同比增长34.46%;净利润105.3亿元,同比增长1170%,去年同期净利润只有8.29亿元。其中牧原股份的净利润同比增幅在A股中名列前茅。

尽管今年第三季度,牧原股份的单季度表现不太理想,拉低了前三季度的整体表现,营收353.27亿元,同比下滑11.48%;净利润42.49亿元,同比下滑55.98%;基本每股收益0.78元。凭借整体不错的表现,还是打动了资本市场。进入2025年至11月10日,牧原股份股价上涨了40%,较大优势跑赢市场大盘,最新市值为2823亿元。

截至2025年10月28日,A股上市公司总数为‌5444家‌‌,2024年业绩能做到营收1000亿以上、净利润100亿以上的,一共只有77家。这77家企业中大部分是央企、银行,除去他们之外能做到的就是贵州茅台、宁德时代以及比亚迪、长城这样的知名车企,牧原股份是其中最与众不同的一家,也被投资者称为“猪茅”。

养猪的企业比一众科技公司更赚钱,成为很多人想不明白又很想探究真相的话题。

借债3万也要实现“养猪梦”

秦英林放弃保送的河南大学而选择河南农业大学,最终又放弃国企而选择创业养猪,和他父亲养猪失败有关。

1965年,秦英林出生于河南南阳的一个小山村,在三兄弟中排行老二,在农村老二一般的存在感较低,加上当时秦英林家比较贫困,经常忍饥挨饿。好在秦英林比较争气,在父亲“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下,也格外珍惜读书的机会,成绩一直较为出色。

1982年,秦英林在杂志上看到黄新文养猪致富的文章,就鼓动父亲也学习黄新文养猪,当时父亲听了秦英林的建议拿出家中仅有的800块钱积蓄买了20头猪仔,只是天不遂人愿,他们因为缺乏养猪经验,20头小猪只有一头存活下来,基本上赔得血本无归,秦英林知道那800块钱是父亲起早贪黑一分一分攒下的全部积蓄,这让他对父亲有了深深的愧疚,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个养猪能手,也想通过成为养猪能手来证明养猪致富的可行性。

为此,秦英林放弃了保送河南大学的机会,以超出河南农业大学录取分数很多的高分如愿进入农业大学,因此被村里人嘲笑是“傻子”,好在父亲一直支持他,成为他的坚强后盾。

在河南农业大学,秦英林在入学第一天就认识了钱瑛,两人志同道合,很快发展成恋人,大学毕业后两人顺利成婚。毕业后的秦英林被分配到河南一家食品加工厂做技术员,钱瑛被分配到国企。两人工作都很稳定。抱着铁饭碗,已经成为很多人理想的生活状态,秦英林志不在此,进入农业大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回乡养猪创业,而不是为了端铁饭碗。199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大江南北,秦英林再也坐不住了,拉着妻子辞了工作,投入养猪事业之中。

这一次秦英林面对的压力更大,毕竟当时敢于辞去铁饭碗的人并不多,“放着好好的工作不珍惜,非要去养猪,真是傻子。”这是秦英林夫妻听到最多的嘲讽,让老父亲一度也在村里抬不起头。

面对嘲讽,秦英林反而更加坚定了养猪致富的信念,开始四处借钱筹备养猪场。大哥尽管不太支持秦英林辞职养猪,掏空了家底支持了弟弟8000元,三弟把娶媳妇的1.2万元也借给了秦英林,再加上东拼西凑的1万多元,秦英林拿着3万多元开启了养猪的创业路。从22头小猪起家,秦英林一年后卖了20头,回本1.8万元。

看到秦英林的养猪技术带来的收益,很多养殖户主动加入,1995年养猪场规模就达2000多头,1997年秦英林所售出的商品猪已经高达1万头,而他也荣获“中国十大杰出农民”的称号。2000年,秦英林成立内乡县牧园养殖有限公司,2005年的时候,秦英林不仅完成了养猪致富的梦想,身价已经上亿成为远近闻名富豪。

2009年12月内乡县牧园养殖有限公司改为河南省牧原食品股份公司,2010年2月更名为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14年1月上市。秦英林夫妇随后也多次成为河南首富。

牧原股份为何如此赚钱?

秦英林始终认为养猪投资小、回报高,且猪肉是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要肉类,市场需求稳定。这是他坚定养猪的根本原因。

秦英林和妻子钱瑛都是经过四年专业的畜牧业系统学习,和普通农民养猪不同,他们‌坚持技术创新与科学管理,尤其秦英林非常重视技术创新,将数字化、智能化引入养猪业,推动行业从传统养殖向工业化、智能化转型。牧原集团通过搭建智能化数字平台,覆盖全产业链,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这种对技术创新的坚持,使牧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了领先优势‌。

在牧原集团的发展过程中,秦英林夫妇深知,单纯的养殖业务难以支撑企业的长远发展,发展全产业链成为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步。为降低养猪成本,秦英林自己投资建立了饲料厂,在确保原材料质量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了成本。同时秦英林引进先进的种猪,并摸索出种猪繁育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养殖效率和猪肉质量,这让牧原出产的猪的价格要高于市场不少。后期逐渐形成饲料加工、生猪繁育、生猪养殖、屠宰加工为一体的猪肉产业链。在秦英林的全产业链中,饲料加工年产量近3000万吨,具备年屠宰生猪1300多万头的生产能力以及3000万头的种猪供应能力。

为适应时代的发展,牧原股份还和西湖大学等高校合作,成立牧原实验室,智能研发人员超过1200人,电气芯片化、运行数字化、机械自动化、运转云端化、业务智能化、数据产业化,成为牧原股份的技术创新的直接体现,通过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能够深度管理到每一栋猪舍,每一台设备,每一头猪,每一名员工。这些创新直接带来实打实看得到的收益,以牧原实验室的创新成果为例,实验室利用合成生物技术生产小品种氨基酸,可以替代大豆,全国可减少2000万吨大豆的消耗。以目前国产大豆每吨4000元左右的价格计算,仅这项技术就可节省800亿元。‌

目前依托牧原产业平台,聚合产业链上下游3800多家企业入驻河南,打造全国最大农牧装备制造中心。与千红制药合作,用猪副产品生产肝素钠,打造生命健康产业,年产值达50亿。与双汇、三全、思念、锅圈食汇等河南知名企业,以及益海嘉里、正大集团、路易达孚等跨国企业,共同打造万亿级绿色食品产业。

伴随着产能的扩张,牧原股份的股价也随之大涨,从2014年上市至今,短短十年时间,投资回报超过50倍。牧原股份仅仅用了十年收入规模翻了50倍,净利润翻了200倍,2024年牧原股份营收1379亿元,净利润179亿元。

生猪市场的隐忧

生猪养殖市场受供需关系影响较大,2025年10月商品猪价格持续走低,首次在年内跌破12元/公斤,这也直接影响了牧原股份三季度的业绩表现。

据BT财经统计,A股15家上市的生猪养殖企业中,前三季度营收下滑的有6家,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的有9家,其中过半数企业利润同比已经腰斩。不少猪企已再次到了濒临亏损的边缘,牧原股份因在成本控制上有明显优势,在猪肉价格不断下行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盈利。

目前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和新希望是国内生猪行业的前三强。今年10月牧原股份生猪销量707.6万头,高于温氏股份389.28万头和新希望168.51万头的销量之和。从销量来看,三大上市猪企生猪销量环比同比均增长。牧原股份销量同比增长13.17%。温氏股份销量同比增长45.69%。新希望销量同比增长34.44%。



销量增加,并未带来收入增加。10月牧原股份商品猪销售收入103.31亿元,同比下降22.28%。温氏股份销售生猪收入50.48亿元,同比下降13.15%。新希望销售生猪收入19.18亿元,同比下降7.83%。销量大幅增长, 收入均出现下滑,主要原因是销售均价的大幅下滑所致。牧原销售均价11.55元/公斤,环比下降10.33%,同比下降32.73%。温氏销售均价11.57元/公斤,环比下降12.22%,同比下降34.41%。新希望商品猪销售均价11.28元/公斤,环比下降12.49%,同比下降35.06%,三大养猪企业的销售均价都同比下滑超过三成。

作为头部企业,牧原股份的成本控制极为出色,据BT财经不完全统计,目前牧原、温氏、新希望等15家上市猪企平均养猪成本为6.44元/斤,五成企业成本低于6.5元/斤。其中成本最低的是牧原股份,牧原股份凭借5.8元/斤的极致成本,已率先闯入“5元区间”,成为行业新标杆。


(猪场动力网)

养猪企业成本大幅下滑,和饲料成本端成本下滑有较大关系,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10月份第4周全国豆粕平均价格3.26元/公斤,同比下跌2.4%。育肥猪配合饲料平均价格3.36元/公斤,同比下跌1.2%。在上市养猪企业不断优化管理效率,实现精细化管理的情况下,成本也在不断下滑。

牧原股份生猪养殖成本已从年初的13.1元/kg降至9月份的11.6元/kg,相比年初成本下降了11.5%,成本在12元/kg以下的场线出栏量占比超80%,在11元/kg以下的占比在25%左右。最优秀的场线成本可以做到10.5元/kg。每公斤1.5元的成本下降,也成为牧原股份盈利的一大因素。但是如果猪价进一步大幅下滑,猪企大面积亏损局面仍可能出现,所以牧原股份面临的挑战仍然很大。

“全球每消费10头猪就有一头来自牧原”的说法虽有夸大,但牧原股份以年出栏超7000万头的规模、千亿营收与百亿净利润的业绩,确实已稳居全球生猪养殖业龙头地位。其成功不仅源于创始人秦英林从3万元起步的坚韧创业精神,更得益于对全产业链的深度整合、智能化技术的持续投入以及极致的成本控制能力。

在行业普遍承压、猪价下行的背景下,牧原仍能逆势盈利,彰显其“猪茅”成色。然而,周期性波动始终是养猪业无法回避的挑战,未来能否在价格低谷中持续领跑,既考验企业的抗风险韧性,也关乎河南首富宝座的稳固与否。

牧原的故事,既是现代农业工业化转型的缩影,也是中国本土企业在全球基础消费品赛道上崛起的生动注脚。

该文为BT财经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复制、传播或改编该文章,如构成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

作 者 |梦萧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