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虚拟币梦醒之后,留下的是真实的家庭悲剧

IP属地 中国·北京 观察者网 时间:2025-11-11 18:07:54

选题来自今日头条头条精选项目

“真实故事计划”头条号11月10日刊发文章《抵押房车拉黑子女,父母沉迷炒币的暴富梦》,揭示了一个被忽视的事实,中老年人沉迷“派币”等虚拟货币,轻信暴富神话,不惜抵押房产、拉人头、借贷投入,导致家庭关系破裂、债务缠身。


在年轻人眼中不可思议的骗局,却让中老年人屡屡中招,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头条号的文章生动描述了几个生活悲剧,遭到祸害的不仅是本人,往往还连带着一整个家庭的沉沦。56岁的石艳原为建材店主,独自抚养女儿,接触派币后组建“挖矿团队”,购置多部手机和电脑,注册公司“派客派链科技”,荒废主业,欠下债务,甚至偷用女儿身份证完成人脸验证,最终与女儿断绝联系。60岁的小治父亲曾是一名法官,退休后全身心投入派币,买了10台电脑,参加隐蔽“派币俱乐部”,原本资金充裕的父亲,也几乎变成“月光族”。


小治父亲每天早起挖派币

虚拟币只是一个名头,其实质是传销诈骗。例如所谓的“派币”,打着区块链的名头,实际上根本不是有价值的货币。有专家总结了套路:披着区块链外衣的诈骗行为,会在早期给用户设定非常低的门槛,操作简单,并通过“拉人头”奖励模式和大量宣传为项目提升热度。一开始项目方本质上是为了构建一个多级分销的体系。等到了第二阶段,项目方宣布该虚拟币能够转账或交易,存在资金流通的可能,就在找机会大量抛售虚拟币,投资者也就难逃被“收割”的命运。

我国明确禁止虚拟货币相关交易和金融活动。根据央行2021年发布的通知,比特币、以太坊、泰达币、派币等所有虚拟货币,均不具有法定货币地位,不能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任何与虚拟货币相关的业务活动(包括兑换、买卖、中介、代币发行融资、衍生品交易等)均被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一律严格禁止。


防范炒币骗局再度发生,中老年人首先要学会辨别信息真伪,年轻子女要与父母平时多交流。不论央行还是公安机关,对于非法的虚拟币交易活动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反诈宣传也是铺天盖地。但是,中老年人由于社交范围缩小,获取信息的渠道变窄,学习能力下降,其辨别信息、自主判断的能力反而是退化的。如果年轻子女平时没有交流,没有在早期发现苗头,一旦中老年人形成了思维定式,认定了某样“发财秘籍”那就很难再改变其想法了。同时,鼓励长辈参与社区活动或兴趣小组,扩大社交圈,接触更多正面的信息来源,有助于减少其被误导的可能性。

炒币骗局屡禁不绝,也要求监管部门持续打击力度不可松懈。依托金融、网信、公安等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对异常注册公司(如含“区块链”“派链”字样的空壳企业)、高频虚拟货币关键词传播、大规模拉人头行为等线索进行智能监测,实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从头条号文章披露的案例来看,传销公司往往会组织大规模的线下集结活动,以强化“洗脑”作用。这种线下活动相比线上的“暗网”通信更容易监测,各地执法机关应加强查处力度。

人性总有弱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焦虑。很多中老年人被骗,其实不是贪心,而是太想抓住点什么。他们辛苦半生,看着时代变化太快,不懂的东西越来越多,只能寄希望于“新机会”。 让每一位老人在数字时代都有基本的安全感,这比任何暴富神话都更重要。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