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商韬略
有人开玩笑说: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21世纪贬值最快的却是学历。
而这在日本,早已不是玩笑,而是30年经验教训的事实。
只要考上大学,一辈子就稳了。
这是80年代日本人的信仰。
彼时的日本经济欣欣向荣,企业争相招聘大学生。为了吸引求职者,很多企业承诺:只要来参加招聘会就提供午餐,附赠伴手礼。
有的企业不仅会为入职员工提供免费公寓,还报销搬家费、生活用品费。
三菱汽车为了吸引高学历人才,甚至推出过入职就送汽车的福利。
当时的日本大学生被称为金蛋,很多人还没毕业就收到了入职邀约:男生平均收到3份,女生平均收到2.5份。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名校毕业的天之骄子,工资更是达到社会平均工资的三倍。
在学历崇拜的氛围下,日本社会兴起鸡娃热。街头巷尾的学习塾内,学生们拼命背着英语单词,疯狂刷着超纲试卷。
据统计,1985年日本课外补习市场规模突破1.2万亿日元,学习塾数量更是一度超过2万家,比当时的便利店还要多。
有些家长,甚至不惜抵押房产为子女支付补习费,只盼其能够在高考中鲤鱼跃龙门。
▲mynavi
面对就业冰河期日益严重的就业危机,日本政府并没有坐以待毙,实施了多项举措以求力挽狂澜。
1991年日本文部省提出研究生倍增计划。1996年,日本内阁又提出资助博士后1万人计划。
日本政府期待通过提升高等教育规模达成一箭双雕的效果:既培养高端人才,又延缓就业压力。这一政策导向直接推动了日本90年代的考研热浪潮。
或许,当年的日本官方与民间想法一致:晚几年,情况会好的。
然而事与愿违,1991年硕博士在校生规模总量达98650人,2000年激增至205311人,增长1.1倍,超额完成目标。但同期大学生就业率从81.3%暴跌至55.8%,其中博士就业率从66.33%降低至58.4%。
一面是学历的膨胀,另一面是就业的萎缩,高学历人才堆积成了就业堰塞湖,最终导致大量的高学历难民、浪人博士出现。
与此同时,日本在实施这些扩招计划的过程中,由于追求数量而忽视了对质量的把控,采取了一些过于宽松的弹性政策,例如允许仅有2年研究经历的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博士人数暴增,但师资力量没有同步增长,师生比例严重失衡,导师根本负责不过来。水硕、水博在社会上出现,部分企业开始对高学历人才产生偏见,认为这些人空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欠缺社会常识和合作意识,甚至不如高中生更能适应岗位。
这些偏见在薪资数据上体现了出来:1995年-1999年间,大学生平均月薪仅微增3000日元,而同期初中毕业生薪资涨幅高达2.3万日元。
反常的薪资增幅倒挂现象出现,进一步加快了学历贬值的速度。
除此以外,日本政府还相继推出多项政策:放宽校招的时间限制、设立就业培训中心、鼓励校企合作招聘、大幅提高企业就业补贴(总预算从100亿日元增至700亿日元),但收效甚微。
直到1999年,日本政府祭出大杀招修订《派遣劳动法》。
这次修订全面放开了劳务派遣制度(除了少数特定行业外),开启了非正式雇佣的大门。
日本的劳务派遣员工有点类似外包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时间短、待遇差,薪资通常比正式员工低30%~50%左右,有些派遣员工薪资还是日结,连工位都只能被安排在不起眼的角落,基本的职场尊严都难以保障。
对企业来说,派遣员工成本更低、裁员也更灵活,何乐而不为?对于日本政府来说,1个正式岗位拆分成多个劳务派遣岗,看上去是增加了就业机会,缓解了高涨的失业率。
修订法案实施的第一年,日本非正式就业人口就暴增了50万,派遣工、合同工、兼职等非标准雇佣形式占据就业市场的比例越来越高。
然而,劳务派遣的盛行对求职者来说却是个坏消息。
日剧《非自然死亡》中,派遣员工佐野先生每个月加班时间超过140个小时,还要被厂长安排干私活,最终过劳死,厂长却想方设法不给予任何赔偿。剧情虽然有些极端,却也正是日本劳务派遣制度下,员工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