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阜成门外】“涨”声响起!手机、电脑可能要涨价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中新经纬 时间:2025-11-11 14:10:18

  中新经纬11月11日电 (宋亚芬)近日,全球存储芯片市场掀起一轮涨价浪潮。继三星、SK海力士等头部厂商宣布第四季度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合同价最高上调30%后,闪存龙头闪迪(SanDisk)也宣布11月将大幅调涨NAND闪存(闪存存储器的一种非易失性存储类型)合约价格,涨幅高达50%。这一连串密集的价格调整信号,不仅震撼了整个电子产业链,也预示着存储市场正步入一个全新的价格周期。

  供需失衡驱动存储芯片涨价

  在本轮存储芯片涨价背后,是供给与需求两侧结构性变化的共同作用。

  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对中新经纬称,“本轮存储芯片涨价潮,是上游巨头为扭转亏损局面、主动进行战略性市场纠偏和秩序重塑的集体行动。”

  张毅进一步分析称,一方面,包括三星、SK海力士、美光在内的头部存储芯片厂商,在过去较长时期内面临盈利压力,为此,它们从约两年前开始,持续并坚决地执行削减资本开支和主动减产的策略;另一方面,市场需求正呈现强劲的结构性增长,特别是AI(人工智能)服务器领域的爆发式增长,对高容量、高性能存储芯片产生了巨大需求。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也表示,本轮涨价和以往的周期性涨价有很大不同,是新需求导致的产能挤压。“近一年多来,全球主要AI企业开始疯狂采购算力服务器,而算力服务器对内存和硬盘需求很大,这挤占了内存和硬盘制造商的产能,从而导致短期供给迅速减少。”

  市场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德邦证券数据显示,2023年存储芯片市场规模仅为923亿元,同比下滑29%,而2024年存储芯片市场规模大幅跃升至1655亿元,同比增长79%。

  存储芯片涨价螺旋或已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市场库存已降至历史低位。东吴证券数据显示,DRAM库存周期从2023年的31周降至2025年10月的8周。

  张毅指出,由于AI服务器需求的持续性以及上游厂商修复盈利的战略定力,此轮涨价的意愿和执行力度均非常强劲,预计并非短期市场波动,而是标志着新一轮涨价周期的正式开始,将持续较长时间。

  “市场的库存状况和潜在情绪,为价格上行提供了土壤,并可能放大波动。”张毅进一步表示,面对明确且可能持续的价格上涨预期,下游厂商出于保障供应和控制未来采购成本的考虑,“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可能被激发。而且各大厂商的“大幅涨价公告”本身就如同最强的采购动员令,这种备货行为可能在短期内进一步加剧供需紧张,形成价格上行的螺旋效应。

  对于未来的供需走势,盘和林表示,由于存储芯片产能往往很难快速扩大,头部存储制造企业产能压缩,势必会加速其他存储制造企业调整存储产品的结构,进而继续造成产能积压。因此,除非AI出现泡沫破裂这种极端情况,否则,存储芯片供需紧张局面将延续至少1年。当然,最终产能会实现供需平衡。

  手机、PC面临涨价压力

  存储芯片作为关键元器件,其价格飙升将不可避免地传导至手机、PC(个人计算机)等下游终端产品。

  在张毅看来,智能手机由于单机存储容量大,对成本变化极为敏感,因此成为受本轮涨价影响最直接、最明显的行业。消费者未来可能需要为手机支付更高的价格。而随着AI PC对内存规格要求的提升,存储芯片成本的增加将直接推高PC的制造成本,最终也很可能反映到产品的市场售价上。

  此外,张毅指出,随着AI模型的快速发展与部署,对AI服务器的存储(尤其是高性能存储)的需求将更加旺盛。存储芯片价格的上涨将直接传导至AI服务器的零部件成本上,进而影响整机价格。不过,通用型服务器因存储成本占比相对较低,且采购规模大,通常通过长期合同来锁定价格和供应,所以受到的成本传导压力或相对较小。(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袁媛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