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6家资本仍未过“红线” 16家高层变阵,监管新规下消金行业大洗牌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陈丽 鳌头财经 时间:2025-07-18 11:57:57
这场围绕合规、资本与转型的较量,正推动行业向更规范、更聚焦普惠的方向前进。

鳌头财经

近日,湖北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简称 湖北消金)官网披露,公司收到湖北金融监管局的批复,同意公司注册资本增加至约13.59亿元。

2024年3月,《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简称 新规)正式实施,明确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从3亿元提高至10亿元,主要出资人持股比例由不低于30%提高至50%。

新规之下,行业迎来增资潮。仅在今年前5个月,有7家公司宣告增资。截至目前,国内31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仍然有河北幸福消费金融公司(简称 幸福消金)等6家公司注册资本未过红线。

消费金融公司注册资本两极分化明显。蚂蚁消费金融公司(简称 蚂蚁消金)注册资本达230亿元。

增资潮涌动,行业洗牌在所难免,消费金融公司积极求变应对。今年以来,消费金融公司高层大变动,上半年,已有16家公司高层出现变动。

增资潮涌仍有6家未达标

新规约束之下,消费金融公司增资潮仍在继续。

31家持牌消费金融业绩严重分化。2024年,巨头蚂蚁消金、招联消金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52.13亿元、173.18亿元,同比变动76%、-11.65%。此外,马上消费金融公司(简称 马上消金)、兴业消金的营业收入也超百亿,分别为 151.49亿元、100.67亿元,同比下降4.09%、10.36%。4家公司营业收入破百亿,处于第一梯队,但归母净利润差距较大。蚂蚁消金、招联消金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0.51亿元、30.16亿元,同比变动1907%、-16.22%,蚂蚁消金完成反超招联消金。马上消金的归母净利润为22.81亿元,位居行业第三,同比增长 15.01%,而兴业消金归母净利润仅为4.30亿元,同比下滑79.25%。

除了上述消费金融公司外,平安消费金融公司(简称平安消金)、杭银消费金融公司、中邮消费金融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均在2024年快速增长,分别为10.20亿元、9.20亿元、8.04亿元。

与之对应的是,部分消费金融公司盈利能力较弱。唯品富邦消费金融公司以及几家注册资本未达标的消费金融公司归母净利润均不到亿元。

还有部分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大幅滑坡。2024年,中银消费金融公司、长银五八消金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91.62%、95.02%。

注册资本、经营业绩分化的消费金融行业,人事变动也陡然增多。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各地金融监管局累计批复25则消费金融公司高管任职资格,涉及16家机构,涵盖董事长、副总、财务总监、首席风险官等职位。而在2023年、2024年,消费金融公司全年高管职位变动分别为16次、17次。

今年1月,建信消费金融公司、北银消费金融公司、金美信消费金融公司等公司出现主要人事变动,建信消费金融公司原董事长童学锋退休,总裁李建峰接棒。北银消费金融公司、金美信消费金融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变动,公司未披露具体原因。此外,海尔消金任命陈伟为副总经理,引入新高管;招联消金任命蔡学聪为首席风险官,马上消金任命吴鹏为首席信息官。

今年2月,毛进亮、王从远分别被任命为平安消金董事、副总经理,毛进亮来自平安集团,王从远具备金融科技背景。长银五八消金任命胡志锋为首席信息官,这是公司首次设立CIO岗位,胡志锋负责数字化转型。

今年6月,中银消费金融公司任命牛晓峰为副总经理,3个月前,何伟文被聘任为公司董事。牛晓峰曾任中国银行总行部门负责人,负责金融科技。

上半年,超过一半的消费金融公司高层变阵,信息科技背景高管走向台前,这表明消费金融行业正在进行更为深入的结构性转型,以应对行业洗牌,试图从转型中寻找增量。

监管新规的持续深化,消费金融行业的 马太效应 将进一步凸显。资本充足、管理层稳定且能抓住数字化转型机遇的机构,有望在洗牌中占据更有利地位。而资本不达标、股东支持乏力的中小消费金融公司,若未能及时破局,或将面临更严峻的生存挑战。这场围绕合规、资本与转型的较量,正推动行业向更规范、更聚焦普惠的方向前进。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