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见财经
医药行业的宏大叙事已经开启。
创新药板块的估值已经得到了修复,但是医院赛道还在底部挣扎。受控于医保控费的影响,民营医院的估值仍处于低位水平。
作为永续经营的行业,民营医院的定位是公立医疗的补充。尽管目前行业整体艰难,但前景广阔。
当下,爱尔眼科、通策医疗、海吉亚等龙头医院模式已经成熟,尽管这两年扩张有所放缓,但盈利能力目前依旧强劲,因此在医药行业整体修复的大背景下,民营医院的估值存在较大的修复空间。
实际上,目前市场对于医疗机构认可度不高的原因,主要还是在医保控费方面,但从长远来看,由于老龄化的时代来临,市场需求不能被忽视。
尤其是肿瘤医院赛道。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21年至今,全国最大的肿瘤医疗集团下跌周期长达四年时间,跌幅超过了85%,市值蒸发超过了550亿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海吉亚在二级市场不被认可,但是企业依旧保持较高的增速。
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海吉亚医疗营收分别为31.96亿元、40.77亿元以及44.4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77亿元、6.83亿元以及5.98亿元。
整体来看,虽然2024年其营收开始放缓,净利润出现了一定的下滑,但是在目前市场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这样的盈利水平已经足够优秀,在民营医院三巨头当中,海吉亚盈利水平实际上已经超过通策医疗。
根据财报显示,2024年,通策医疗的营收水平为28.74亿元,净利润为5.01亿元。但其市值却是海吉亚的两倍之多。
值得注意的是,在民营医院三巨头,扩张和盈利上平衡得最好的是海吉亚医疗,成长前景堪比爱尔眼科,内生增长超越通策医疗,海吉亚医疗的核心竞争力是管理服务水平及可复制性。
另外,肿瘤医院都是重资产模式,且从事手术和放疗的医生一般需10年左右培养时间,所以扩张速度很慢。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肿瘤医院的护城河也是比较深的,准入门槛较高,只要顺利运行,那么业绩的内生性增长是有所保证的。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财报显示,2024年海吉亚的销售费用仅为5341.30万元,占总营收不到1%。
花旗银行曾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海吉亚在私营医院领域处于有利位置,有望在业界整合中抢占先机。
该行还认为,由于与手术相关的收入将持续增长,产品均价与毛利率压力可控,海吉亚2025年的表现将比2024年更好。
资本层面,自海吉亚上市以来,实际控制人朱义文从未在二级市场上减持过,目前增持公司股份高达21次,海吉亚自身也回购了公司1302.5万股股份,涉及资金约2亿港元。
对比同行而言,最近在港股IPO的佰泽医疗,2022年至2024年,营收分别为8.03亿元、10.72亿元以及11.89亿元;毛利润为7955.7万元、1.78亿元以及2.08亿元;净利润为-7551.5万元、-2440.6万元以及-355.7万元。
从业绩角度,其整体远逊于海吉亚医疗,但其目前市值则高达89亿,几乎追平海吉亚。
侃见财经认为,作为国内最大的肿瘤医院,其目前估值严重低估。从全国整体布局来看,非一线城市肿瘤医疗资源落后,供需缺口大。且肿瘤患者需要长期治疗,但是头部医院床位数量有限,因此民营肿瘤医院的补充作用就十分明显。
根据统计显示,三线及以下城市癌症发病数是一线城市的10倍,而治疗资源供给缺口大,异地就医负担重。而海吉亚下沉三、四线的战略,无疑是最符合市场发展的。因此,我们认为,尽管目前行业困难,但是在医药整体复苏的大背景下,海吉亚需要得到市场的重新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