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AI的牌桌上,路线已经拉开差距:字节、阿里等互联网大厂更偏“平台—云—生态”的供给范式,把模型做成一项标准化能力,再通过超级应用或云服务分发到千行百业;作为原生AI公司的科大讯飞则明显是“工程派”,以软硬一体把模型嵌进教室、门诊、工位与车内,让AI成为可触达、可验收的生产力。前者追求的是规模化平台的广覆盖,科大讯飞坚持的是把AI带入真实世界的深触达——两种路径并不冲突,但侧重迥异,决定了组织能力与产品形态的不同。
如果只用一句话概括科大讯飞的AI战略,那就是:在“自主可控”的底座上,以“软硬一体”把通用能力转译为行业价值赋能行业纵深,并以“更懂你的AI”为技术愿景,在与通用大模型主流路径错位竞争中走出一条应用先行、体验可证的现实主义道路。
所谓自主可控,不是口号,而是从算力、框架、数据到安全治理的一整套可持续工程ll。这套工程的目标很朴素:关键能力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环节有可替代方案、系统演进有确定性。只有当底座具备稳定可得且可持续优化的属性,应用层才谈得上规模化。今年科大讯飞全球1024开发者节期间亮相的星火深度推理模型X1.5,正是一枚象征性的里程碑——它不是为了参数“秀肌肉”,而是为产业“给承诺”:不到300B参数,一台华为昇腾服务器即可以部署,在可控的底座上提供全球第一梯队大模型的理解、推理、数学与多语言能力,让企业与机构敢于把关键流程交给国产AI。
![]()
软硬一体,是科大讯飞与“平台派”的最大分水岭。纯云端的智能能力往往停留在“能演示”,而软硬一体是把它推到“能交付、能复盘”。硬件是触点,软件是灵魂,云端是增长引擎——三者耦合,才能把“写—讲—评—练”“听—说—译”“采—记—用”这些真实工作流打通打顺。在科大讯飞的技术介绍中你会看到,他们更关注的是端侧低时延的稳定性、跨设备知识的协同以及组织级的统一治理;从轻办公到教育医疗、从学习终端到行业设备,这些看似“务实”的改良,恰是AI从“酷炫Demo”变成“可度量生产力”的关键一跃。
![]()
行业纵深,是科大讯飞AI方法论的第三个支点。真正的智能应用不是孤立的功能,而是与流程、制度、数据、合规相互咬合的系统工程:课堂需要“教—学—评—改—练”闭环,医院需要知识更新与流程合规的双重约束,政企现场需要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动态平衡。讯飞的做法,是把模型能力颗粒化地嵌入这些价值场景,让每一次性能进步都能转化为“效率、质量与安全”的可量化指标,再通过端云协同在更大范围复制。
“更懂你的AI”,是科大讯飞面向未来的技术愿景,也是它与通用大模型主赛道错位的关键。与只追求“更通用、卷参数”的思路不同,“更懂你”强调的是三层理解:其一,懂语境——理解任务的目标、约束与角色关系;其二,懂长期——在可信前提下承载用户与组织的偏好与知识,形成可持续的个性化与记忆;其三,懂工具链——把知识、流程与工具执行连接起来,完成从“给答案”到“完任务”的跨越。通俗地说,讯飞更像是在做“会办事的AI”,而非仅仅“会说话的AI”。
![]()
当“人工智能+”走向系统化落地,我们所需要的不是一两次惊艳的技术秀,而是可控、可信、可用、可负担的智能供给能力。自主可控让关键环节可预期、可替代;软硬一体让智能真正落在终端与流程里;行业纵深让成果可验收、可复制。这三者相互牵引,构成了中国式AI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现实路径,也为教育、医疗、制造、能源与公共服务这些民生与产业要地提供了确定性供给。
回到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业界公认有“情怀”的企业家,很多人把“情怀”理解为宏大的叙事,但在他身上更像一条可执行的工程纪律:难而正确的路要长期走,关键能力要自己掌握,指标进步要转化为现场成效,面向社会要给出可被验证的承诺。他所说的“更懂你的AI”,不是一句广告语,而是一份路线图——让AI在可靠的国产底座上,以软硬一体的形态进入每一间教室、每一次问诊、每一道工序与每一次会议,把技术红利变成看得见的效率与体验。
因此,当刘庆峰谈论软硬一体的AI战略与科大讯飞的使命时,谈的不是豪言壮语,而是一条被验证中的中国路径:以自主可控夯实底座韧性,以软硬一体完成价值转译,以更懂你的AI提升人机协作的真实效率。等到回望今天,人们或许记不清某一次发布会的所有产品,却会记得一种稳稳的确定性——把AI带入真实世界、并让它在现场发光的能力。这种确定性,正是科大讯飞的战略,也是它承担国家使命的方式。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