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故里铸红色底蕴,民歌之乡传文化清音。从长征红色记忆与桑植民歌交融催生的文旅热潮,到烟叶、茶叶、粽叶三叶产业撑起的富民底盘,多年来,张家界桑植县这座偏远小城从未停歇对新时代共富路径的探索。如今,一股源自八大公山的活水强势加入,让这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致富蓝图愈发清晰桑植好水,正成为驱动县域发展的新引擎。
一年前,一条翻越悬崖峭壁约58公里的输水管道正式通水,将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的清泉引下山,为山下农夫山泉工厂的落地投产创造了条件。彼时桑植已寒意渐浓,但管道中奔涌的清泉却恰似跳动的经济脉搏,标志着这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自我造血能力的又一次提升。
时隔一年,这泓源自原始森林的生态好水,已化身标注张家界八大公山的天然饮用水,从桑植走向湖南各地,更让守好青山不愁生计成为当地人的真切共鸣。
好水出山:现代 愚公凿通致富路
湖南张家界八大公山,是湖南四大水系中澧水的重要发源地,水质常年稳定在国家Ⅰ类标准,其源头水域更是入选中国好水名录。这里的山泉水天然富含钾、钙、钠、镁、偏硅酸等多种人体必需矿物元素,与农夫山泉深山出好水的理念高度契合。这份稀缺生态资源,最终促成了总投资超12亿元的农夫山泉张家界生产基地项目在2022年首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上正式签约,自此为桑植发展按下加速键。
将深山清泉引向生产线,难度远超想象。从取水口到工厂,需架设2.1公里的悬崖栈道,开凿2个全长共4.7公里的隧道,还要铺设16座过河桥梁。这项工程也因此被农夫山泉公司内部称为近十年施工难度最大的管线工程。
仿佛现代版的‘愚公移山’。全程参与管道铺设的工厂001号员工李元锋对那段与大山较劲的日子记忆犹新。他回忆,单根管道重达3-5吨,因部分软土路段机械难以进入,不得不借助单轨小火车等辅助工具,在泥泞中缓慢拖运。工人们肩扛手推,在狭窄坑洼的作业带中一寸寸挪动钢管,同时全程呵护管道防腐层完好。
优质水源地一直是农夫山泉最核心的竞争力,因此平衡生态保护与取水生产,是农夫山泉工程的核心课题。为了不破坏途经河流的生态,16座过河桥梁全部采用直接跨越河道的建设方式,没有在河里打下任何桥墩;为了避开生态敏感区、严格保留生态流量,农夫山泉与当地政府联手,在管道建设中优化管线布局,同时建立生态流量实时监测系统、定期人工巡检等多重监管机制,有效保障水源安全、洁净。
随着管道的成功铺设、工厂投产,这份位于桑植人民家门口的产业,开始悄悄改写当地人的生活轨迹。
工厂员工黄庚是桑植本地人,全程参与了输水管道的建设。以前在外打工,离家太远;现在家门口有份稳定又待遇好的工作,幸福感提高很多。回家乡后不久,他就和相恋多年的女友订了婚。
如今,农夫山泉桑植工厂200余名员工中,近70%是本地员工,返乡员工占比超50%,收入水平稳居当地头部。
工厂总经理朱晓良介绍,像黄庚这样的回巢青年在桑植工厂不算少数。26岁的无菌调配科UHT技术员王文浩,大学毕业后直接入职农夫山泉;技术员陈志龙从长沙的一家汽车制造厂回到桑植,不仅结束了与爱人一个月见一次面的双城生活,收入还增加了;广东人林国坚是位桑植女婿,接受半年多的带教培训后成功从教培行业转型为技术骨干,如今已在桑植安家。我们希望由当地人管理当地工厂,为本地培养技术人才,从他们当中选拔出团队骨干。朱晓良这样阐述农夫山泉的育才理念。
农夫山泉这瓶好水让山区从‘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振兴’,更重要的是留住了人,让这里重焕烟火气与活力。 桑植县副县长周擎的感慨,道出了产业落地的深层价值。
产业集群:水 + N 激活县域经济
在八大公山的源头水进厂一周年之际,第二条无菌生产线即将投产,加上已投产的3条天然水和1条无菌生产线,工厂的经济带动效应持续释放。预计到2025年底,桑植工厂将拉动本地新增上千个相关就业岗位,多家纸箱、标签等配套企业正筹划入驻桑植,链主 企业的硬核支撑力愈发凸显。
随着工厂产能逐渐释放,由当地政府提出的水 + N 发展模式正从蓝图变为现实,以水产业为核心,产业链不断延伸至工业旅游、物流运输、包装材料等领域,初步形成闭环产业生态。
离工厂最近的兴旺塔村,是农夫山泉工厂落地的直接受益方。村子三面环澧水,以前守着好风景却没出路,现在成了‘近水楼台’,发展的机遇近在眼前。 国家知识产权局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张鑫算了一笔民生账:工厂带来的劳务用工、餐饮租房需求,加上工业旅游引来的人流量,让村民收入来源更丰富,周边基础设施的改善更让大家切实享受到产业发展红利。
企业与地方的共生,在危难时刻更显温情。离水源地最近的芭茅溪乡,对农夫山泉的到来感触颇深。今年6月,桑植因特大暴雨发生洪灾,芭茅溪乡是受灾区之一。向宗君回忆,他经营的超市遭受重创。洪水退去,农夫山泉团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不仅帮忙清淤,还主动更换了新产品,甚至连冰柜都换了新的。农夫山泉在桑植的业务代表汪祖德介绍,团队帮助了不少像向宗君这样的店主,减少他们在灾情中的损失,也让受灾群众的饮水安全多一份保障。不能让店主吃亏,这一句简单的承诺背后,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发展机制,也让更多本地人享受到企业与本地资源共生的红利。
一条管道连起山水初心,一汪清泉织就产业蓝图,一间工厂点亮小城未来。
千百年来滋养桑植红色基因与民歌文化的澧水,如今以全新姿态赋能经济发展。58公里输水管道、多条现代化生产线,一瓶瓶桑植好水从深山涌向湘鄂渝边区乃至全国。这股滔滔不绝的水动力,正以生态与产业共生、输血与造血并举的实践,为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书写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桑植样本。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