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关于具身智能,湖州的生长力

IP属地 中国·北京 澎湃新闻 时间:2025-11-08 18:13:01

未来已来。

11月8日,湖州马拉松博览会上,孩子们围着机器人接力赛欢呼雀跃,机械臂与小手的接力,成了当天最鲜活的未来图景。不远处的表演区,机器狗踩着节拍跳舞、攀爬楼梯,2台咖啡机器人有条不紊地研磨、冲泡。今年湖州马拉松,9款人形机器人、2款机器狗组成的智能军团,让参赛者感叹像走进科幻片。


湖州马拉松博览会现场。项飞 摄

同一时间,湖州西塞科学谷内,氛围则多了几分专业与厚重,湖州人工智能(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产业投资对接会正在举行。这不仅是一场产业对接会,更是湖州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小而精、专而强、硬带软”特质的集中展示。

马拉松赛场的科技暖场是外在呈现,西塞科学谷的产业论道是内核支撑——一天的两个场景,恰如一体两面,共同勾勒出湖州具身智能产业向上的生长力。


产业投资对接会现场。陆玫 摄

沃土生根:湖州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天然优势

提起湖州,人们常想到江南水乡的温婉,却忽略了这座城市的工业基因有多强。

“湖州发展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有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应用空间,不是在空中建楼,而是在坚实的土地上生长。”湖州市商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潘虹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详细描绘了湖州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生长的优势。这份“沃土”滋养的,正是产业从萌芽到壮大的生长基因。

在湖州,产业基础与创新土壤的结合,形成了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作为长三角核心腹地,湖州不仅坐拥中国民营500强企业7家、65家上市公司,2024年GDP达4213亿元,人均GDP超过1.7万美金,更拥有全国最大的智能物流装备生产基地、全国三大电梯生产基地之一,以及全国最大的绿色环保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德马科技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企业供图

“具身机器人需要电机、电池、控制器,我们本地就能找到配套。”潘虹指着上下游企业名单举例,“德马科技做智能物流装备,诺力机械是全球第四大移动机器人企业,牧星智能的仓储机器人出口20多个国家,30多家行业代表企业已经在核心零部件环节形成集聚。”今年前三季度,湖州引进备案固投3亿元以上的人工智能产业项目就有34个,总投资超200亿元,“产业马上要进入爆发期,我们有这个底气。”

而湖州的区位优势,让其能够有效承接沪、杭、苏、宁等一线梯队的产业链供应链配套需求。“长三角有4700多家机器人相关企业,产能占全国一半以上,宇树、智元、海康这些龙头都在周边,我们处在核心腹地,承接产业链配套是天然优势,能为产业生长不断输送‘能量’。”潘虹补充道。

采访湖州市经信局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负责人的一句话,则道出了关键点:“湖州的具身智能,不是‘无中生有’,是‘有中生优’——把传统制造的硬实力,升级成智能产业的新动能,这正是生长力的核心所在。”

落地生花:从实验室火花到生产线动能

在湖州,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实践,已经“眼见为实”地发展起来。

近日的浙江大学开放日上,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团队设计的一款最高时速100公里,飞行高度可达1500米的喷气式飞行背包亮相,让人直呼“小时候写的科幻作文成真了”。这款飞行器,全身上下零件均实现国产,自重仅31公斤,人背上就能实现离地飞行。

“我们做的科研,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研究,而是扎根实用的落地,让实验室火花转化为生产线动能。”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院长许超向澎湃新闻介绍道,研究院自2020年成立以来,深耕具身智能与无人系统、先进感知与核心部件等关键领域,打造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创新“高速公路”。


浙大湖州研究院展厅。陆玫 摄

在研究院展厅,兼具航行器与飞行器双重优势的水上漂航行器,无人虾蟹养殖船,便携性大幅提升的折叠无人机,能空陆灵活切换的两栖机器人及可跨越沟壑、攀爬楼梯且强负重的履带机器人,都能在实践中提高生产效率。“比如智能无人虾蟹养殖船,由自动化智能投料船代替了传统的人工撒料,不仅在湖州多个养殖场交付使用,还出口到多个国家。”许超说。

浙大湖州研究院只是湖州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缩影。

在湖州西塞科学谷,今年,浙江省首个具身智能产业专业化园区——长三角(湖州)具身智能产业园正式揭牌。按照“一体两翼”布局,湖州已实体化打造3个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园,新搭建2个机器人训练场。与此同时,湖州正谋划建设湖州具身智能数据采集训练场——数源空间,该项目总规划50亩用地,首期4万方训练场及数据采集中心,将容纳千台以上具身智能机器人入驻,未来将建设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


西塞山科学谷。湖州市委宣传部 供图

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实践中,湖州的龙头企业也正大步向前。牧星智能作为湖州智能物流装备的龙头企业,其MIXPro高位智能存储系统通过最高12米双深货架与超紧凑设计,实现了存储空间的极致利用,空间利用率提升300%。通过与GTP系统实时联动,牧星智能的AMR 智能搬运机器人实现了“存储-拣选”无缝衔接,显著提升了仓储作业效率。

而位于长兴的诺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耕耘传统叉车行业已有25年,去年营业收入近70亿元,叉车产品出口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久前,诺力发布英雄帖:招聘具身智能机器人科学家,年薪500万元。“具身智能机器人是智慧物流未来的核心。”诺力智能董事长丁毅表示,传统物流制造行业正陷入全球经济重构、同质化竞争及人力成本攀升导致的三重困境,具身智能机器人是破解这一困局的技术路径。

诺力股份与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联合研发推出的具身智能复合机器人,以“机器换人+智能增效”为使命,将逐步替代高危岗位的人工操作。该系列的第一款产品,诺宝Ⅱ号具身智能机器人于今年8月在世界机器人博览会上正式发布亮相。

向上拔节:“小而精、专而强、硬带软”的湖州路径

诺力、牧星的转型,不是孤立的案例,而是湖州具身智能产业“向上拔节”的普遍实践。围绕“小而精、专而强、硬带软”的特色,湖州正走出一条清晰的产业生长路径。

不久前出台的《湖州市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 年)》,就像产业生长的“导航图”:“1”个总目标——建设全国人工智能特色之城,是生长的方向;“4”大重点领域——具身智能机器人、智能驾驶、智能穿戴设备、算力数据服务,是生长的主干;“N”个应用场景——工业、数字政府、时空、交通、文旅、农业等领域,是生长的分支。每一项规划,都为产业向上拔节提供支撑。


牧星智能AMR智能搬运机器人。企业供图

“我们不跟北上广深拼规模,要跟他们拼特色,把传统产业的优势,变成智能产业的竞争力。”湖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的话语,道出了湖州产业生长的自信:不追求“大而全”,而是专注“小而精、专而强、硬带软”,让每一分生长力都用在刀刃上。

11月8日的湖州人工智能(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产业投资对接会,正是这条生长路径的“加油站”。

澎湃新闻了解到,会上,湖州不仅发布了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标志性应用场景与专项产业基金,通过场景牵引和资本护航,加速技术创新与市场应用对接。更有权威云集把脉方向,国家自然基金委高技术中心研究员刘进长、清华大学教授孙富春、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陶波等学术领袖将致辞研讨。“产业生态对话”中,产业链企业、应用方、投资机构代表围绕生态构建、资源对接展开深度交流。最受关注的签约环节,5批次21个项目集中落笔,总投资额达66.6亿元,蓝芯科技、科沃斯等项目将进一步补全产业链。

“湖州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不是在追赶,而是在引领。”一位与会专家在会后表示,“它的生长力,不是靠堆砌数据,而是靠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个个创新的突破、一个个落地的场景来讲述。”

11月8日的这场盛会,没有喧嚣的发布会,没有浮夸的PPT,只有实实在在的产业融合与创新实践。它向世界展示的,是湖州具身智能产业“向上拔节”的活力——不是一蹴而就的爆发,而是日积月累的生长。

在湖州,”未来”已落地生根,正以看得见的生长力,飞速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