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逛夜市的时候,你也许想不到,你手中香喷喷的“轰炸大鱿鱼”,可能来自于万里之外的远洋。
今年是中国远洋渔业40周年。11月5日,在上海海洋大学、中水集团远洋股份有限公司、中水集团舟山远洋渔业有限公司联合举行的发布会上,“苍鹭”AI鱿鱼渔情预报系统正式上线。该系统融合海洋遥感、地理信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技术,可为全球大洋性鱿鱼作业海域提供未来5天精准的渔场预测,以及下一年度资源丰度预报。
“苍鹭”系统的应用,让鱿钓渔船单船产量显著提升,且大大延长了区域鱿钓作业渔汛时长,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在全球鱿鱼捕捞领域的话语权。
截至10月底,单船产量提高48%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24年数据,近30年全球捕捞总产量约9000万吨,其中海洋捕捞8000万吨,占比近90%。尽管水产养殖产量日益壮大,但海洋捕捞业仍是水产动物的重要来源。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远洋捕捞业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但是,气候变化、环境格局、科技发展变化,仍然影响着远洋渔业的发展。相关预测系统的研发,能为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提供极大的助力,更好面对全球渔业、科技环境变化的挑战,也进一步增加我国在全球渔业中的话语权。
团队负责人、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教授陈新军介绍,传统的远洋鱿鱼作业,4月开始进入北太平洋西经海域捕捞,到了7月底就要到往北太平洋东经海域转移。“从日本西面转移到日本东面。”这一过程,也会耗费大量的资源。
但有了“苍鹭”系统之后,北太平洋西经海域的捕捞作业时间,将首次延长到11月份。“预报之后,一方面产量比较稳定,另一方面能让渔船有长期呆在一个地方的信心。作业时间延长了三四个月,为我国的鱿鱼作业海域拓展了时间与空间,减少了资源消耗。”陈新军告诉记者。
目前,系统已在中水集团舟山远洋渔业有限公司北太平洋鱿钓渔船应用。截至10月底,2025年鱿钓单船产量可达500吨左右,与历史产量每年330多吨相比,提高了48%。
此外,“苍鹭”系统能涵盖多端覆盖适配全场景,网页端、船载端、手机端均可适用,无论岸上管理还是海上作业,都能随时获取近20个与安全高效生产相关的海洋要素状态。它同时自带船位监控、越界预警,能避免海域纠纷、提升管理效率,并以“一张图”形式每日定时自动发布作业海域环境、船位、渔情预报信息。据悉,现在系统的预报准确率已超过85%。
校企携手,让科研成果“落在甲板上”
让科研成果直接“落在甲板上”,企业提出“缺什么”,大学就“攻什么”,是这次研发的最大亮点。
“苍鹭”系统由上海海洋大学陈新军教授团队牵头,中水集团远洋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水集团舟山远洋渔业有限公司投入真实作业数据与船队资源,历时三年左右时间研发而成。“系统的研发,都来自于企业的一线需求。”陈新军说,“很多船长们的想法就是我们的研究问题。研究成果应用到船上,他们能很快接受,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据介绍,近年来,上海海洋大学与中水集团围绕现代捕捞技术与绿色智能装备前沿方向展开了合作攻关,一起联合承担了多个课题研究,也在多个关键领域实现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苍鹭”AI系统就是最新成果。
“鱿鱼是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捕捞品种,鱿钓渔业也是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支柱产业。然而由于鱿鱼生命周期短,资源波动大,长期面临‘看天吃饭’的困境。如今依托‘苍鹭’系统,渔船可获得实时以及未来五天的危险海况预报信息,科学规划作业路线,提前预判渔场背景,告别‘盲目找鱼’,实现科学捕捞与高效生产。”中水集团远洋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少华说。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