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张丹丹等:为何AI能缓解部分职业错配?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中新经纬 时间:2025-11-05 16:17:53

  中新经纬11月5日电 题:为何AI能缓解部分职业错配?

  作者 张丹丹 北大国发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

  李强 智联招聘副总裁


  人工智能(AI)技术,特别是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AI,正在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产生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中国整体劳动力市场的教育错配和专业错配问题存在加剧趋势;但另一方面,高AI暴露度职业的教育错配现象却出人意料地趋于缓解。

  劳动力市场错配:一个日益凸显的结构性难题

  劳动力市场错配,通常指劳动者的学历、专业技能与所从事岗位要求之间的不匹配。这主要包括两种形态:一是“纵向错配”,即高学历劳动者从事仅需较低学历的工作,造成“大材小用”;二是“横向错配”,即劳动者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所需专业关联度低甚至完全不相关,即“专业不对口”。

  研究显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错配问题较为普遍,约40%-45%的求职投递行为存在纵向或横向错配。在那些最终达成“近似雇佣”(双方在平台上表现出高度兴趣并深入互动)的匹配中,错配比例近年来呈现“急剧上升”态势。这表明,市场筛选机制最终“留下”的,反而是更多错配的岗位与求职者。

  这一现象背后,是高等教育扩张与经济结构转型之间的节奏差异,大量高学历求职者涌入市场,却未能找到与之匹配的岗位,不得不“降维”求职。

  AI的冲击:高AI暴露职业错配意外缓解

  将2022年第四季度ChatGPT的发布作为新一轮AI技术冲击的标志性事件,重点观察其前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一个关键的发现是:在AI技术冲击后,那些高AI暴露度职业(如技术研发、数据分析、内容创作等)的错配问题出现了缓解迹象。具体表现为,这些职业收到的简历中“向下投递”的比例,以及最终“近似雇佣”中的错配比例均有所下降。

  与此同时,高AI暴露度职业在ChatGPT发布后变得“更受欢迎”,投递量有所增加,但企业的回复率和正向回复率却在降低。这表明,面对蜂拥而至的求职者,企业变得更加“挑剔”,匹配过程更具选择性。

  机制探析:为何AI能缓解部分职业错配?

  AI技术能在部分职业领域缓解错配,可能的机制如下:

  1.信号更明确,招聘效率提升:AI技术的应用使得高暴露度岗位的工作任务和技能要求描述得更加具体、清晰。招聘广告文本分析显示,这些岗位在ChatGPT发布后,所描述的工作任务数量和明确提及的技能要求数量均有增加。这种“信号机制”的强化,直接劝退了不具备相应条件的求职者,减少了盲目投递,提升了匹配效率。

  2.岗位门槛系统性提高:AI的介入并非简单地替代人力,而是重塑了工作内容,要求更高水平的人机协作。这使得岗位对技能的专业度和复杂度的要求水涨船高。研究发现,高暴露度岗位招聘广告中提及技能的“相对复杂度”显著提升。这种门槛的提高,促使求职者更精准地评估自身与岗位的匹配度。

  3.工作任务调整,要求更具体:AI技术改变了高暴露职业的工作范式,企业为了适应新技术,主动调整了岗位设置和任务描述,使其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从而引导了更精准的劳动力匹配。

  未来政策制定需更具前瞻性

  以AI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在引发劳动力市场震荡的同时,也可能通过推动需求侧(企业)进行更精细化的岗位设计和人才筛选,从而部分地优化市场配置效率,缓解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错配问题。

  然而,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积极影响目前仅局限于部分高AI暴露度职业。对于更广阔的劳动力市场而言,整体教育错配仍将存在,高学历人才“内卷”和就业质量下滑的挑战依然严峻。

  未来的政策制定需要更具前瞻性:一方面,应鼓励和支持企业利用技术手段提升人岗匹配精度;另一方面,教育体系和职业技能培训必须加速改革,以应对AI时代对人才知识结构和工作技能提出的全新要求。劳动力市场的转型阵痛或许不可避免,但通过主动适应和引导,可以最大化技术红利,最小化转型成本。

  (注:本文研究基于智联招聘2018-2025年招聘广告数据及2021-2025年岗位与求职者匹配数据,样本覆盖每年约10万条招聘广告及对应的海量投递行为。)(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宋亚芬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