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一财社论:强化成本真实和产品真实,制止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非理性竞争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顾青青 第一财经资讯 时间:2025-07-17 22:17:33

7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了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情况的汇报,强调要加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强化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督促重点车企落实好支付账期承诺。

加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目的是及时发现有些企业不合理定价行为;强化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目的是督促企业真正做到承诺和营销宣传的一致,也是为了避免花式营销;督促重点车企落实好支付账期承诺,目的是保障下游中小企业等供应商的资金链稳定,从而维护整个产业链条的安全。

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制止新能源汽车领域非理性竞争的规范体系。

截至2025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同时,各种非理性竞争现象也层出不穷,甚至到了企业不顾综合成本进行低价倾销的程度。这被称为非理性竞争或者是“内卷式”竞争。

竞争有正当竞争和非理性的不正当竞争之分,正当竞争带来的是各方面进步,非正当竞争带来的危害也十分显见。

就新能源汽车领域来说,一方面,非理性竞争在一定范围内催生了产品生产不一致现象。

今年6月,工信部下发文件明确,要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督促企业规范生产经营和宣传营销行为,守牢道路机动车辆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工信部2024年11月发布的《关于2023年度新能源汽车监督检查结果的通报》显示,在乘用车、货车2个类别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监督检查中,共有9家汽车企业生产的9个车型存在生产一致性不合规问题。

产品生产不一致现象背后原因值得深究,包括在激烈的价格竞争态势下,有的汽车生产企业故意夸大技术优势,也有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即使有技术也不采用等。

中汽中心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铁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强化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能有效避免企业在产品配置、安全、环保性能等方面“缩水”,从而守住产品质量安全底线,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缩水”和守住产品质量安全底线是紧密相连的。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领域非理性竞争对整个产业链安全造成隐患。

今年6月,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竞争压力从整车向产业链环节传导,出现了供应商货款支付账期加长、资金周转困难等现象,不利于产业技术创新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上述工信部相关负责人同时表示,今后将继续引导整车企业与供应链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积极营造“大河有水小河满”的良好局面,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当前,众多车企做出支付下游企业账期不超过60天的承诺,工信部表示给予积极支持。这实际上是为了制止有些车企通过薅下游企业羊毛支撑其大打价格战的基础。

判断是不是正当竞争,是否低于成本进行倾销是一个关键要素,这也是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加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的重要原因,更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所在。

以排挤竞争对手或独占市场为目的,在特定时间和范围内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商品,属于典型的不正当竞争手段。当然,法律也规定,为了推销新产品可以在一定时间段内低于成本销售加以推广,但新能源汽车领域现在的状况很难说符合这一要求。

价格一般是由市场竞争决定,但如果价格不反映企业经营成本,单纯从竞争角度非理性降价,扰乱市场,政府会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干预。这一点是需要包括新能源汽车领域,以及外卖领域企业认真加以考虑的。

当然,这一干预应该在法律法规框架内进行。正如昨日第一财经发表社论指出的那样,对市场规范都要严格基于《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真正坚守依法行权、权在法下的底线思维,让法治成为市场公平竞争的护身符。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