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中国长期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菲尔兹奖失之交臂?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缺乏科学史教育。”今天,著名科学史家、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吴国盛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科际穿越·科创校长空间站”特别活动——《科学的历程》出版三十周年纪念活动中如是说。
![]()
吴国盛教授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科际穿越·科创校长空间站”特别活动——《科学的历程》出版三十周年纪念活动作主旨演讲。
1955年,吴国盛教授主编的《科学的历程》问世,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史的大门。该书以泰勒斯的宇宙本原之问为起点,沿着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思想巨人的足迹,系统梳理从古希腊到现代科学的发展脉络,既呈现知识积累,更揭示思维革命——从古希腊的自由探索,到近代实验传统,再到当代科学的专业汲取,以人文视角重现科学精神的嬗变。三十年来,这本书多次再版,影响了几代中国读者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三十年前写作《科学的历程》时,我们希望让中国读者了解科学不是从天而降的,它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文化根源。”吴国盛表示:“今天重新审视这本书,我更加确信:理解科学的历程,就是理解人类文明的历程;把握科学的精神,就是把握现代社会的灵魂。”
![]()
主旨演讲环节,吴国盛教授深入阐述了科学史研究对当代社会的独特价值。他强调,科学不仅是一套知识体系和技术方法,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
他特别指出,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科学等前沿领域快速发展的今天,科学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技术可以被快速复制和应用,但科学精神需要长期培育。真正的科学创新不是单纯的技术突破,而是建立在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之上。
作为长期从事科创教育工作的实践者,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从博物馆的视角分享了对科学传播的思考。“上海科技馆三馆每年接待观众上千万人次,我们深刻感受到公众对科学知识的渴望。”他表示,《科学的历程》给我们的启示是:科学传播不应只是知识的灌输,更应该是思想的启迪、精神的熏陶。
![]()
倪闽景馆长对话吴国盛教授。
谈及科学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两位嘉宾不约而同地强调了“科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吴国盛指出,当前学生们学习了大量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却不了解科学是如何产生的、科学家是如何思考的、科学精神的核心是什么。“科学史教育可以弥补这一缺陷,让学生们理解科学不仅是一门职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吴国盛说。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