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马斯克推出Grokipedia叫板维基百科,内容却大量照搬

IP属地 中国·北京 DeepTech深科技 时间:2025-10-28 16:19:54

当地时间 10 月 27 日,埃隆·马斯克为互联网带来了一个新的知识工具。这位亿万富翁名下的人工智能公司 xAI 推出了 Grokipedia,一个由 AI 生成的在线百科全书平台。马斯克在社交媒体 X 上宣称,这将是对维基百科(Wikipedia)的“巨大改进”,甚至称其为实现 xAI“理解宇宙”目标的“必要步骤”。但这个雄心勃勃的项目在上线几小时后就引发了争议。

今年九月底,特朗普政府的 AI 和加密货币事务主管、硅谷投资人戴维·萨克斯(David Sacks)在 X 上批评维基百科“充满偏见”。马斯克随即响应,宣布 xAI 正在构建 Grokipedia。这个项目原定于十月二十日发布,但马斯克在当天宣布推迟,解释说团队“需要做更多工作来清除宣传内容”。一周后,这个被标注为“v0.1”版本的网站终于上线。


国丨相关推文(X)

从外观上看,Grokipedia 确实模仿了维基百科的设计。其简洁的主页只有一个搜索框,文章页面则与维基百科采用类似的格式,包含标题、子标题和引文链接。而且这种相似不仅限于外观。一些 Grokipedia 页面底部标注着“内容改编自维基百科”,如 Yann Lecun 等部分词条几乎与维基百科的对应页面一字不差(不过马斯克声称将逐步停止使用维基百科页面作为来源)。


(Grokpedia/Wikipedia)

这就产生了一个明显的矛盾。马斯克曾多次批评维基百科存在“自由派偏见”,今年早些时候甚至在 X 上呼吁“停止资助维基百科”。但他的新产品却大量依赖这个他所批评的知识库。维基媒体基金会(Wikimedia Foundation)发言人劳伦·迪金森(Lauren Dickinson)不无讽刺地指出:“人类创造的知识正是 AI 公司赖以生成内容的基础;即便是 Grokipedia 也需要维基百科才能存在。”

不过,也并非所有内容都直接取自维基百科。那些“原创”部分反而最能体现这个平台的立场。在性别认同议题上,维基百科将性别定义为“社会、心理、文化和行为方面的总和”,而 Grokipedia 则简化为“基于生物性别的二元分类”。且不出意料地,该平台在跨性别等议题上使用了带有贬损意味的术语,暗示社交媒体可能导致跨性别人群增加,许多表述延续了对特定群体的污名化叙事。

在气候变化话题上的也有着相当大的差异。维基百科明确写道:“科学界几乎一致认为气候正在变暖,这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Grokipedia 的版本则质疑这种“近乎一致的科学共识”,暗示媒体和环保组织“助长了公众恐慌”,将气候议题“框架为存亡威胁,但并不总是建立在相称的实证证据之上”。


图丨Grokpedia 关于“气候变化”词条的描述(Grokpedia)

对于马斯克本人,Grokipedia 的描述自然充满赞誉。该网站的马斯克词条长达近 11,000 字,包含超过 300 个引用,比维基百科的 8,000 字版本还要详尽。文章称他“通过以真理为导向的发展而非繁重的监管来确保 AI 安全”,设置了“对监管和觉醒文化的批评”等专门章节。相比之下,维基百科记录了他今年一月在集会上做出的引发争议的手势,而 Grokipedia 对此完全不提。

这种选择性在政治事件报道中同样明显。关于 2021 年 1 月 6 日国会山事件的页面混合了事实与暗示,试图淡化特朗普的责任。Grokipedia 甚至没有放过批评它的媒体,在《WIRED》杂志的词条中称其“沦为极左翼宣传”。

这些内容偏向背后除了立场因素之外,也与技术本身的局限不无关系。Grokipedia 声称文章已由 Grok 进行“事实核查”,但大语言模型固有的“幻觉”问题无法彻底避免。

有媒体就发现,关于马斯克在美国政府效率部工作的章节包含关于俄亥俄州州长候选人维韦克·拉马斯瓦米(Vivek Ramaswamy)的错误信息。Grokipedia 断言拉马斯瓦米在马斯克五月离职后“承担了更突出的角色”,但事实上,拉马斯瓦米在一月该组织成为特朗普政府的一部分之前就已经离开了。为了支持这一虚假说法,Grokipedia 引用了 BBC 和半岛电视台的文章,但这两篇文章根本没有提及拉马斯瓦米。

维基百科联合创始人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在 Grokipedia 上线前就表示,AI 语言模型“还不足以撰写百科全书文章”。维基媒体基金会在声明中强调了人类协作的价值:“维基百科的知识永远是人类创造的。通过开放协作和共识,来自各种背景的人们建立了一个中立的、活生生的人类理解记录。”

而这也正是两种模式的根本区别。维基百科自 2001 年成立以来,尽管存在争议和不完美,但其透明的编辑过程、志愿者监督和持续改进的文化使其成为全球第九大访问量网站。任何人都可以查看编辑历史,参与讨论和修正。相比之下,Grokipedia 的运作机制完全不透明。用户无法直接编辑页面,只能通过表单报告错误,而文章如何生成、由谁审核、依据什么标准,这些关键问题都没有答案。

资深维基百科报道记者斯蒂芬·哈里森(Stephen Harrison)指出:“每个主要的 AI 系统都在维基百科的自由许可知识上进行训练。讽刺的是,Grokipedia 将建立在马斯克竭力诋毁的维基百科志愿者编辑的无偿劳动之上。”

这并非第一个试图取代维基百科的项目。过去二十多年里,从 Citizendium 到 Conservapedia,各种替代方案都未能成功。但 Grokipedia 的背后站着世界首富,而且它出现在一个信息环境日益极化的时代。马斯克如今在政治和商业领域的影响力都达到了新高度,X 平台也已经成为右翼政治话语的重要阵地,而 Grokipedia 似乎意在将这种意识形态倾向扩展到知识生产领域。

这个项目还处于早期阶段。根据主页统计,Grokipedia 目前拥有约 88.5 万篇文章,而英文维基百科有超过 710 万篇。马斯克表示希望 Grok 在年底前停止使用维基百科页面作为来源,届时 Grokipedia 将完全依赖 AI 生成内容。

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是否需要维基百科的替代品,而在于什么样的替代品值得信任。维基百科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更在于它作为公共产品的本质——由全球志愿者共同建设,不受单一利益控制,所有编辑过程公开透明。这种开放性和集体性是知识可信度的基础。

相比之下,Grokipedia 本质上是一个私有化的知识平台。它的内容由马斯克控制的 AI 系统生成,反映了其创建者的世界观,而用户无法有效参与或监督。当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被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当技术的黑箱替代了公开的协作过程,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信息的多元性,还有知识本身的公共性。

维基百科用二十多年证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可靠的知识需要开放的过程、多元的参与和持续的监督。这些特质无法通过 AI 技术或个人资本来替代。Grokipedia 或许能在某些议题上提供不同视角,但它无法取代一个真正属于公众的知识平台。

参考资料:

1.https://www.wired.com/story/elon-musk-launches-grokipedia-wikipedia-competitor/

2.https://www.nbcnews.com/tech/tech-news/elon-musk-launches-grokipedia-alternative-woke-wikipedia-rcna240171

运营/排版:何晨龙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