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
“十四五”以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在市场规模、技术创新以及配套体系等多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成为推动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动力电池产量从2020年的83.4GWh增长至2024年的超过1000GWh,四年间增长十倍多。为助推产业的提质升级,近日,2025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大会汇聚产业核心力量,展开了一场关于产业未来的深度对话。
技术破局:从实验室突破到规模化应用
“今天我们在这里正式推出我们的新一代全固态电池产品,也是我们第一代能量密度达到400Wh/kg的全固态电子产品。”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长徐中领在大会上发布欣·碧霄聚合物全固态电池。他透露,除了能量密度,欣·碧霄更实现了20Ah电芯在不到1MPa超低压力下循环寿命1200周,并通过200℃热箱等严苛安全测试。值得期待的是,徐中领还“剧透”了更高能量密度的实验室成果——520Wh/kg的锂金属超级电池实验室样品,软包循环突破了500周。
![]()
这些突破性数字的背后,是材料、设计和工艺的系统性创新。据徐中领介绍,欣旺达坚信固态电池是突破锂电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终极奥义,并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了阶梯式的发展战略方针。自2015年起前瞻布局固态电池技术以来,欣旺达目前已构建清晰的迭代路径:公司第一代半固态电池已完成开发,能量密度超300Wh/kg;第二代半固态电池的电芯样品已开始进行中试试验;第三代全固态电池已完成400Wh/kg产品方案和工艺验证。
事实上,当前固态电池被业内视为下一代锂电池技术方向,也是近年政策文件中明确的能源装备发展重点之一。近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修订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发布,其中提出全固态电池预计在2030年实现小规模应用,到2035年有望大规模全球推广,届时电池的综合性能、成本和环境适应性将更贴合消费者需求。
在电池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整车厂商亦在加速超充布局的落地。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佳展示的一组数据印证了行业变革的加速度,“目前800V架构的渗透效果非常快,今年上半年已达到9.5%的渗透率,虽然看着不高,但它的分母是含有506万的所有新能源车型。”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枪)总数达到1806.3万个,同比增长54.5%。但孙佳也谈到,从用户调研可以看到,高效便捷地补能依然是不少用户的核心需求。基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北汽新能源已于业内率先量产800V 高压超充车型。
孙佳还特别强调了北汽新能源在低温充电这一领域的突破。据专家科普,电芯温度是影响充电速度的关键,最佳的电芯温度在0到40摄氏度之间,在这个温度范围内电芯的活性最佳,充电效率也就最高,温度一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充电效率,甚至导致充电突然中断。为破解该行业瓶颈,北汽新能源已与清华大学、壳牌联合开发全气候超充站,采用极速电池加热技术,实现寒冷冬季下的常温充电体验。
生态协同: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融合
随着电池能量密度不断提升、超充技术加速普及,充电运营商同样通过网络与数据优势深度赋能产业发展。对此,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赵健表示,“我们应该用未来的眼光,看今天的产业。未来充电行业将迎来三个全新时代,即无人驾驶时代、超充时代和虚拟电厂新时代。”
其中在超充领域,赵健强调,简单的超充模式会存在资源浪费问题,“比如用户在忙,车5分钟充满后,可能无法下楼挪车。这种行为不仅占用电网的负荷资源,还会造成资金周转率低、投资收益率低、客户应用率低。”基于此,特来电推出了“智能共享超充”解决方案,通过液冷超充和智能调度技术,实现功率智能分配,从而大幅提升设备利用率和投资收益率。
谈及对虚拟电厂时代的布局,赵健介绍,特来电正在推动“充电网、微电网、储能网”的融合,将每个孤立的充电站升级为可感知、可分析、可调度的智慧能源节点。他以青岛工业园区为例说明,“我们的屋顶、墙壁、玻璃、雨棚都带发电功能,每天发3万度电。工厂每天用1.7万度电,剩余的电以3毛钱一度充到员工汽车里。如果明天下雨,还可以把电放出来一部分,每度电奖励员工3毛钱。”这一模式不但降低了用电成本,还应用了绿电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值得关注的是,面对行业对协同创新的迫切要求,三家企业高度一致地将构建开放协同的产业生态置于战略核心。欣旺达正推动从“做产品”到“做生态”的战略转型。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华文谈到,欣旺达的“三全”战略——全产业链深度参与,全区域战略布局、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正推动其从上游材料到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再到梯次回收利用形成闭环能力
孙佳则表示,北汽新能源正在打造全覆盖、全场景、全天候的能源网络。“我们以开放的心态互联互通了上百家合作方,覆盖了几乎所有的运营商和第三方聚合平台。”这种开放合作的生态理念,使北汽新能源能够将服务触点直接送到用户身边,并实现运营数据反哺,从而推动技术迭代。
对于特来电而言,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不做充电桩,而做充电网”的技术理念。“充电桩是一个简单的充电设备,而充电网则是深度融合的智能充电系统,能实现群管群控、有序充电,通过大数据保障车主充电安全,聚合电动汽车有序充电和移动储能特性。”赵健告诉记者,生态协同旨在打破行业壁垒,通过合作提升整体效率与用户体验。通过与行业内企业生态协同,统一标准与开放共享,与车企、电网等上下游企业联合,能够有效推动模式的落地。
从单一产品到系统生态,从技术突破到协同创新,中国新能源产业正在经历深刻的范式变革。正如本次大会所展现的,在这个由电池企业、整车制造商、充电运营商等各方共同构筑的新生态中,技术创新不再是孤立的突破,而是通过系统协同实现价值的倍增。在能源变革的十字路口,各方的深度协同不仅深度重塑了产业格局,更为中国新能源产业构筑了面向未来的全球竞争护城河。(肖肖)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