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为什么赵长江的工作变动那么引人关注?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孙明 autocarweekly 时间:2025-10-27 10:11:45

这几年主导汽车企业行为方式的关键词有很多,其中最有高度,影响也最深刻的一个是:能活几家?

这其实是一个心智影响力巨大的诱导式观点。最吸引眼球的当然是不少企业家都说过的,车企最后只能剩五家。这个判断通过影响从业企业家的认知,来改变企业的经营行为和预期,最终自证。就像蔚来李斌说的,如果我认为车企只剩5家,那我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干了。

我向来也对这个判断不以为然。

倒不是因为李斌所说的,因为车圈会形成宁德时代、华为这样的新型大供应商,来解决新能源智能化时代的新的核心部件的供给,车企在此之上来做差异化,所以能活的有很多,而是因为汽车产业有深刻的非市场化因素影响的发展规律。除了市场选择之外,地缘利益分配和政策导向也是车企的生死符,某种意义上说,非市场因素更加明显的主导了过去百年的产业格局。

这当然不代表说,我认为只要获得个把地方政府的支持,一家车企就能活下来,所以中国现在大几十个汽车品牌,二三十家说得上的车企就都能一直这样痛并活着,而是说能跟随产业大政策、又能赢得用户稳定支持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

所以花式暴论来了:中国目前的汽车市场最终能活几家,是由中国到底有几位真正有能力的ceo决定的;而中国最后能剩下几个主流汽车品牌,也是由中国到底能有几位真正有能力的品牌ceo决定的。两者的区别是一家企业可以有多个品牌。

人力资源决定论。

这其实在新势力的成长史上已经有清晰的呈现了。那么多家新势力,走到今天还健在的,尽管各自有不同的路径选择和优势特长,尽管亲自担任ceo的创始人脾气、思路各自不同,但相同的一点,都是他们都算是有撑起一家车企的合格的ceo。

说句实在话,倒掉的那些企业中,除了丁磊的高合定位失误的成分更大,其他基本上你跟他们的ceo做一次专访,有的甚至看看他们的社交媒体,就不难判断出他们前途渺茫。看看朱江明就知道,所谓的窗口期,是靠称职、高能的ceo带团队做出来才能兑现的,光靠窗口期,大概最多能兑现的创始人的个人账户。

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是,当中国汽车走到产销规模第一、出口规模第一、新能源产销水平遥遥领先,当中国车企已经没有石头可摸,要自己往河道上铺石头的时候,汽车产业的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级人力资源的大规模缺失,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汽车继续发展、站住头部、坚实推进国际化的最大障碍。

在过去的十年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新涌现品牌,当他们还在ppt上的时候,你看到它们的ceo,就可以武断的给它们判命了。

这几年里,很多车企都或主动、或受迫的推进了高级管理人员年轻化一些车企在汽车集团ceo的层面上启用了80后,而一些子品牌的负责人,则已经逼近90后。

这肯定是正确的选择,尤其是在当下,企业面对的不是需要经验来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来获得生存机会的时期,大胆任用合适的、年轻的高级管理人员,是内部激活体制活性,外部建立时代竞争优势的必然做法。虽然未必每家都能快速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为一个车企ceo的养成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年轻化只能确立改变,并不承诺成功。

其中,吉利汽车因为淦家阅5年任期的成功,收获了干部年轻化最扎实的成果,台州宣言之后的吉利,呈现出来的紧跟时代的体系力,创新力、营销力、国际化水平都建立在吉利的体系力优势的基础上,而以淦家阅、林杰、李传海、戴庆、范俊毅、陈政等一整波75后干部的提拔、任用,是开创、承接吉利这一波主升浪的核心力量。同时,吉利对来自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源的融合,也最健康、富有成效。

奇瑞李学用的任用也非常引人关注,但李学用还需要奇瑞在国内市场更有效的增长来做成功背书。上汽的贾健旭从去年开始担任上汽总裁,虽然还没有看到阶段性的核心成果,但对于上汽这样的一哥型国企,贾健旭的上台本身已经足够说明上汽突围的决心,加上贾展示出来的务实、敢于突破的能力,都已经证明上汽的这次任用是积极的。

例子还有很多,但到目前为止,人力资源的接续成果在这三家找到了新生代ceo的企业体现是最明显的。

对于主流企业而言,在年轻化绿灯开启之后,自体内是否有足够多的年轻干部能站出来,能挑起品牌,乃至集团ceo的重任,这几乎决定了企业在激烈竞争之下的后续走向。

需要提一句的是,即便是一家发展态势火热的车企,往后看十年,他的生死符也掌握在他到底能培养、招揽多少有能力的人才,特别是高管人才,特别是品牌和集团ceo手里,而绝对不是谁家老板转型网红多成功,流量有多大。

这就是在今年众多的人事变动中,赵长江的工作变化,会受到最多行业关注的底层逻辑,当然坊传他将加入鸿蒙智行旗下品牌智界,这也为此事贡献了一定的热搜度。

赵长江是中国一哥比亚迪在这一波比亚迪子品牌ceo中,最有未来之星相的一位,也是比亚迪到目前为止,新生代高管中最具有社会知晓度和认可度的一位,当然还有一点也很重要,他够年轻。

从一个品牌ceo的角度来说,赵长江有效的建立了腾势品牌的用户直联生态,借助腾势D9的一款长周期热销产品,比较有效的把前期基本已经报废的腾势品牌救回高端,并且在聚焦终端打出了辨识度。

和很多被任用的年轻的品牌ceo一样,赵长江不如李学用幸运的是,对于腾势品牌的诸多方面,尤其是产品定义和经销渠道管理方面,赵长江并不具有完整的话语权。当然,这跟他网传要奔赴的下一站面对的状况也是相似的。

可惜的点倒也不在于腾势作为中国一哥旗下的最重要的高端品牌,本有机会成长得更好,而是在于赵长江作为一个有ceo潜质的中国汽车人,在这一波打怪升级中,没有得到充分历练和充分证明。腾势的内部也不像捷途那样被充分驱动,从而成为内部可以统一认可的模式。比亚迪也没有在对赵长江的任用中,真正建立起高级管理人员的有效培养和任用机制。这是遗憾。而这对比亚迪的后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不像李学用在捷途,从产品定义,到渠道建设,到用户运营,一站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打法,对汽车企业ceo也有了充分的认知和思考。反而是回到集团的李学用,在奇瑞乃至多品牌的国内市场推进工作中,明显因为要考虑的事情太多,没在捷途发挥那么充分。

大家对赵长江的关注,是对这位年轻高管,未来是否能成长为中国汽车产业急缺的品牌ceo,乃至汽车集团ceo人才的关注。

而这样的人才长成一个,中国未来的汽车品牌存活名额,就有机会多一个。截至目前为止,汽车产业的创新,新生企业给老企业带来的挤压和痛苦,冷静分析的化,基本没有来自于无法企及的产业创新和成本能力,而都来自于对主流企业的节奏挤压和赘重体制机制的挤压,以及对主流企业的战略误导,以及并不会根本改变市场逻辑的营销新打法。

而这些挤压,考验的就是企业自身的体制活性和内部驱动力,根源就是一家企业的文化是否能支持优秀人才的涌现。

所以,每次有同行来讨论未来谁死谁活,能活几家的时候,至少在这个阶段,我的看法都很简单,你就看谁家能不断的涌出能担任品牌ceo,乃至集团ceo的新生代,并有那个文化和机制去用好他们,谁家就很难死。当然,还有很多别的人才,比如在海外出大事之前,车企能建立起国际化的人才森林,当然这前提还是要有充分国际化视野的ceo。

反之,就很难活。

所以,那些还一直在外部找痛苦原因,羡慕人家成本怎么那么低,羡慕人家怎么产品定义那么好,项目人家产品迭代怎么那么快,羡慕人家老板流量怎么那么高的企业,不如先把视线收回内部,找出你的赵长江,用好你的赵长江,再来说别的好了。

否则,你的企业就很有可能在这一波后面三年的杀人放火夜中,在你一次次的有了电车就好了、有了大电池增程就好了、补贴退坡就好了、流量起来就好了的虚妄期待中死掉。

标签: 品牌 企业 中国 吉利 时代 汽车 年轻化 国际化 贾健旭 人家 市场 产品 人力资源 长江 优势 产业 比亚迪 人才 李学用 定义 成果 汽车产业 创始人 因素 新能源 体系 能力 机会 集团 戴庆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