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公牛集团“插座神话”不再?业绩五年来首降,实控人再抛16亿减持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赵静 数智研究社 时间:2025-10-27 10:07:20

当下的公牛集团,正处在一场深刻的“中年危机”中。外部,房地产红利消退导致传统主业触顶;内部新能源等业务羽翼未丰。实控人此时抛出的16亿减持,叠加收缩的研发投入,无疑加剧了市场对其未来增长确定性的疑虑。

文 | 啸 天

近日,公牛集团一则实际控制人减持计划,将“插座一哥”推至舆论关注的风口。公告显示,公司实控人之一、副董事长阮学平拟减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2%的股份,按当日收盘价算,减持市值约16亿元。

讽刺的是,就在此公告发布前不久,公牛集团刚宣布完成一项总额2.5亿元的股票回购计划。

一边是公司动用真金白银回购“护盘”,另一边是核心创始人的大额“套现”。这一反差操作背后,公牛集团正面临上市以来最严峻的局面:2025年上半年,公司交出近五年来首份营收、净利双降的半年报;核心主业增长乏力,寄予厚望的新能源转型尚未成规模。更令市场不解的是,在转型关键期,其研发投入却大幅收缩了。

尽管财报显示其在传统领域的市占率仍在提升,但资本市场似乎并不买账。公牛集团的市值在2021年创出1500亿元的新高后至今,缩水已经超过700亿元。浓眉大眼的“插座龙头”,到底怎么了?

一边回购一边减持背后

公牛集团的这份减持计划,因其规模和时机而备受关注。

公告显示,阮学平计划在2025年10月31日至2026年1月30日期间,通过大宗交易减持不超过3617.18万股。按当日收盘价估算,价值约16亿元。公告将减持归因为“自身资金需求”。

这并非阮学平首次大额减持。数据显示,2023年7月,即三年锁定期刚满后不久,阮学平就曾通过大宗交易减持1779.19万股,套现约16.26亿元。若此次减持按上限完成,阮学平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累计套现规模将超过32亿元。

在阮学平此次减持计划披露前,公牛集团刚试图用回购提振市场信心。9月18日,公司宣布完成股份回购,累计耗资2.50亿元,回购了503.60万股。然而,前脚刚完成的回购,其信号意义似乎被后脚跟上的大股东减持所稀释。

市场对实控人减持如此敏感,根源在于公司基本面已经发生了变化。2025年上半年,公牛集团交出一份营收净利双降的财报。数据显示,公牛集团上半年实现营收81.68亿元,同比下降2.60%;实现归母净利润20.60亿元,同比下降8.00%。这是公司自2020年上市以来,首次交出营收净利双双下滑的财报。

分季度来看,下滑趋势在二季度更明显。2025年二季度,公牛集团营收同比下降7.37%报42.46亿元,归母净利润大降17.16%报10.85亿元。

公牛集团的业绩,长期依赖两大核心板块:电连接(插座、转换器等)和智能电工照明(墙壁开关、LED照明等)。但2025年上半年,这两大支柱业务双双“熄火”了。

具体来看,电连接业务收入36.62亿元,同比下降5.37%;智能电工照明业务收入40.94亿元,同比下降2.78%。这两大业务合计贡献超过95%的营收,两大支柱业务的同步下滑,直接导致公司整体业绩负增长。

公牛集团的业绩表现,与宏观环境密切相关。公牛集团的传统产品,如插座、墙壁开关、照明设备,虽是民用必需品,但其需求与“房子”高度绑定。无论是新房精装、二手房交易后的翻新,还是存量房的焕新装修,都是拉动这类家装建材需求的主要来源。过去几年,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家装需求抑制明显。作为行业龙头,公牛集团不可避免受到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行业需求萎缩导致公司营收下滑,但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深达110多万家终端网点的渠道掌控力,公牛集团在转换器、墙壁开关等主要产品上的市占率仍在提升。

换句话说,公牛集团正“以价换量”或通过渠道优势挤压竞争对手,在不断缩小的存量市场中获取更大的份额。但这种“内卷式”的份额提升,已不足以对冲整体市场的下行压力。当传统业务天花板显现时,市场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公牛的“第二增长曲线”。

转型悖论,研发持续缩水

面对传统业务的增长瓶颈,公牛集团早已开始布局新业务,其中最受瞩目的便是新能源板块。

2021年,公牛集团正式切入充电桩、充电枪赛道。财报数据显示,新能源业务是公牛集团2025年上半年唯一实现增长的板块。报告期内,该业务实现营收3.86亿元,同比增长33.52%。

这一增速看似亮眼,但背后潜藏着两个问题。一是增速大幅放缓。2024年全年,公牛集团新能源业务实现收入7.77亿元,增幅高达104.75%。相较之下,2025年上半年33.52%的增速已明显“降档”。

二是规模难“挑大梁”。2025年上半年,3.86亿元仅占公牛集团总收入的4.7%左右。这一体量,远不足以弥补电连接和智能电工照明两大主业在上半年合计近百亿元体量下的萎缩。公牛集团的新能源产品在C端线上渠道(如天猫)销量虽然取得领先,但在B端市场和整体规模上,尚未形成撑起百亿营收的核心力量。

在寻求新增长点的关键节点,企业通常会加大研发投入以构筑技术壁垒。然而,公牛集团的财报却显现出了一种“悖论”。

2025年上半年,公牛集团投入研发费用2.86亿元,同比下滑21.56%。对于研发费用的下降,公牛集团在财报中解释“研发人员薪酬总额减少以及研发直接投入下降”。

在业绩承压背景下,企业“降本增效”、压缩费用本无可厚非。同期,公牛集团的销售费用也下降了17.13%至5.56亿元。但在研发和销售费用双双收缩的同时,公牛集团的管理费用却逆势上涨了27.98%,达到3.91亿元。

在行业从“地产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变革深水期,尤其是在新能源、智能电工等高度依赖技术迭代的领域,削减研发是非常危险的信号。这种“重管理、轻研发”的费用结构调整,可能在短期内美化利润表,但长期肯定会削弱公司在新兴领域的产品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

资本市场对这一系列操作的反应迅速且直接。公牛集团股价自2021年创下历史高点、市值一度突破1500亿元后,便进入漫长的下行通道。截至2025年10月24日收盘,公牛集团市值报收791.6亿元,四年时间蒸发超过700亿元。

股价下跌、市值持续蒸发,也已经影响到了员工们的信心。据报道,在公司今年7月披露的2025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中,有26位员工因离职或个人原因,自愿放弃了认购。

当下的公牛集团,正处于一场深刻的“中年危机”中。外部,房地产红利消退导致传统主业触顶;内部,新能源等新业务羽翼未丰,尚不足以接棒增长。实控人此时抛出16亿减持计划,叠加收缩的研发,无疑加剧了市场对其未来增长确定性的疑虑。

标签: 公牛 集团 新能源 业务 公司 市场 传统 计划 营收 业绩 插座 财报 产品 主业 电工 市值 整体 潜藏着 神话 转型 渠道 规模 脚跟 意义 核心 智能 深达 公告 高度 数据 优势 企业 新房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