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10月26日电 题:中国无人驾驶加速出海,如何真正“走进去”?
作者 盘和林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
近日,萝卜快跑正式宣布与瑞士公共交通运营商达成战略合作,将在瑞士推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AmiGo”。而这只是中国无人驾驶企业出海的一个缩影。百度、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多家中国无人驾驶科技企业也在全球多个城市开展了无人驾驶的研发、测试及运营。
近年来,海外市场在政策方面展现出很强的包容性。例如,2021年,德国再次修订《道路交通法》,通过《自动驾驶法》,允许车辆在特定应用场景下使用自动驾驶功能。政策环境优化显著降低了中国企业的进入门槛。瑞士邮政巴士与萝卜快跑的合作,正是欧洲对创新技术持开放态度的缩影。此外,海外竞争对手虽然强大,但由于人工成本高昂,无人、安全、高效出行的需求也较为迫切,市场远未饱和。这片“新蓝海”因而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无人驾驶企业扬帆远航。
从全球布局来看,欧洲、北美及中东成为中国无人驾驶企业“出海第一站”的重要选择。原因无非是两个关键指标:统一性与友好度。例如,美国拥有广袤的平原、高度标准化的道路系统,这为自动驾驶提供了天然温床。加之政策支持与技术积淀,美国已成为全球自动驾驶的“孵化中心”。对中国企业而言,这里挑战虽大,但机遇更大。这里的用户对自动驾驶接受度也较高,且市场规模足以支撑企业的长期投入。欧洲市场虽因文化多元而略显复杂,但其对环保与创新的推崇,使之成为无人驾驶技术落地的理想之地。此外,欧盟委员会计划到2030年实现自动驾驶技术大规模应用,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政策东风。
与Waymo等海外巨头相比,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非仅在于算法,更在于供应链韧性与成本控制能力。十多年前,激光雷达售价高达数万美元,如今中国企业已将其成本压缩至千元人民币级别。以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等为代表的供应商,通过规模化生产与技术创新,实现了核心元件价格的“断崖式下降”。这使得中国无人驾驶出租车的硬件成本显著低于海外对手,未来终端打车费用有望降低30%以上。
中国复杂的城市路况,也成为算法的“淬炼场”,让中国企业实现从“实验室”到“街头”的快速迭代,积累了丰富的商业化经验。文远知行在广州的运营数据显示,其自动驾驶系统在处理人车混行、突发加塞等场景时,决策效率较初期大幅提升。这种“实战经验”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扩张的底气。
“水土不服”是众多企业进军海外市场时会遭遇的常见问题,自动驾驶亦不例外。如何让算法适应瑞士的雪山弯道、德国的无限速高速?答案在于数据积累与文化适配。自动驾驶的本质是“场景学习”。在瑞士,系统需识别雪地反光与山区盲区;在日本,则要理解狭窄巷道中的行人礼仪。萝卜快跑与邮政巴士的合作,正是通过早期试运营收集本地数据,迭代模型。在欧洲,严格的劳工法规可能要求自动驾驶服务配备安全员。此外,用户习惯也需考量。如德国人重视效率,日本人注重隐私。这些“软性因素”同样是本土化的关键。
展望未来,中国无人驾驶企业的出海之路,既是技术输出的过程,更是融入全球智慧交通生态的探索。随着更多海外项目的落地,中国企业不仅要在技术上持续突破,更要在合规运营、用户体验、社会沟通等方面实现全方位本土化。只有真正理解并融入每一片海域的“气候与洋流”,中国自动驾驶的航船才能行稳致远,在全球智慧出行的浪潮中,驶向更广阔的未来。(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宋亚芬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