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科学天团连续8年共赴“上海之约”,顶科论坛诠释创新“共享代码”

IP属地 中国·北京 文汇报 时间:2025-10-26 06:07:34


顶尖科学家带给世界的诸多贡献,绝不只是他们对自然界重大规律的揭示、重要现象的阐释。10月25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沪开幕。与会科学家身上那份纯粹的科学精神和追逐真理的勇气,在浦江之畔闪耀世界。

开幕式主旨演讲环节,四位顶尖科学家讲述的内容横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物理学等的最前沿,从极微观的DNA结构到宏大的Exascale(百亿亿次)计算。在这些硬核探索背后,仍可清晰提炼出科学大师们的“共享代码”——好奇心与责任感的双轮驱动,以及对开放协作的坚定信仰。


多位诺奖级科学家齐聚上海参加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文汇报记者 袁婧摄)

正如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在开场致辞中所说:顶科论坛代表着世界上一种“罕见而重要的事物”,也就是“超越地理和政治边界的全球科学共同体”。莱维特强调:“科学之所以能够进步,就是因为我们敢于提出前人不曾问的问题,并且自由地和世界分享答案。”

颠覆已知:从教科书空白处找真理

科学的征程,往往始于对已知的质疑与对未知的探寻。而背后那纯粹的好奇心,往往是基础研究重要突破的起点。2023年顶科协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得主卡洛琳·卢格对组蛋白的研究,完美诠释了这种溯源精神。


2023年顶科协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得主卡洛琳·卢格在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与青年人交流。(文汇报记者 袁婧摄)

卢格说,大部分人可能对组蛋白十分陌生,但它和书写“生命天书”的DNA密切相关。形象地说,DNA与它“藏身”的细胞核在尺寸上相差巨大,仿佛是将15公里长的磁带团成一团塞进乒乓球;而DNA之所以不会缠绕或被破坏,关键就在于拥有精巧结构、可以像卷轴般保护它的组蛋白。

然而,传统教科书上都写明:组蛋白仅存在于真核生物和古菌,细菌没有细胞核,也就不存在组蛋白。这种看法虽被广泛认可,但在解释生命起源时,却留了“几页空白”。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卢格团队义无反顾地对1.8万种细菌进行了大规模基因筛查,最终发现了一种拥有组蛋白结构的“非典型”细菌。这一成果不仅为解释生命起源开辟了新视角,也为开发新药物、新疗法带来希望。

演讲中,卢格高度评价了顶科协及顶科论坛对“好奇心驱动的研究”的肯定和表彰。她说:“科研当然有可能会失败,如果研究只有成功不会失败,意味着所有答案都能被预测,那研究就失去了意义。”


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10月25日在上海开幕。(文汇报记者 袁婧摄)

事实上,好奇心不仅驱动科学家们在不求名利的前提下敢于冒险,其背后那份纯粹的求知欲,也促使他们慷慨地与世界共享所得。“全勤”参与了八届顶科论坛的迈克尔·莱维特说,八年来最让他感动的,就是他在科学界的挚友和伙伴持续回到上海,不为别的,只为分享想法、传授知识、激发灵感。正是这种持久参与,赋予顶科论坛一种独特的精神。

责任驱使:直面技术的极限挑战

基础科学的发现往往能转化为颠覆性的技术力量,随之而来的则是更大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家们肩负着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责任,这种责任感驱动着那些早已功成名就的科学家继续跃马向前。


两位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和杰克·唐加拉在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现场。(主办方 供图)

2000年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正在三个维度上,力求为世界寻找化解“生存风险”的解决之道。在他看来,随着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技术快速迭代,必须树立“全面系统的安全观”,用科技化解风险。比如,面对合成DNA可能被滥用的风险,姚期智正积极参与一项名为“安全DNA”的国际合作计划。通俗地说,该计划能像预警计算机病毒一样快速筛查DNA恶意代码。同时,他还高度关注人工智能失控的风险,以及量子计算发展后可能带来的密码失效问题,希望通过构建更广泛的安全框架,为创新开辟新空间。事实上,这种层级的风险应对手段,必须联合全球力量、开展跨学科合作,因此科学大师责无旁贷。

同为图灵奖得主的杰克·唐加拉,通过对高性能计算(HPC)发展的分析,展示了科学家突破物理极限、不断开创新科学革命的责任感。随着数十年来引领信息革命的两大定律(摩尔定律、登纳德定律)趋于失效,超级计算机似乎正在算力和能耗等方面逼近极限。然而在唐加拉看来,虽然硬件创新越来越难,但凭借算法和软件创新,超级计算机仍然拥有巨大发展空间,未来也将继续充当人类继理论和实验之外,认识世界的“第三种范式”。

开放协作:未来科技繁荣的基石

无论是探寻科学领域的众多未解之谜,还是应对科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顶尖科学家们在强调创新的同时,都将目光投向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基石:全球性的开放协作。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在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同与会者交谈。(文汇报记者 邢千里摄)

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塞尔日·阿罗什在展望量子技术的未来时,也进行了冷静而审慎的反思。他认为,当前量子科学虽处于基础阶段,但已展现出了巨大潜力:比如量子计量学具备超乎寻常的敏感性,量子通信将实现不可窃听的信息交换,量子计算将超越经典的信息处理极限……但在种种曙光之下,阿罗什不无遗憾地指出,因为地缘政治等因素,量子科技领域的国际往来受限,阻碍了科学的进步。

而在信息革命的前沿,类似的阻隔同样令人遗憾。唐加拉在关于高性能计算的演讲中提到,由于地缘政治和供应链因素的影响,中国近年来淡出了全球超算Top500排行榜。但他同时表示,实际上中国可能有三到四台超级计算机具备竞争全球前十的能力。

无论如何,“科学天团”连续八年齐聚申城共赴顶科论坛的行动,宣示了全球科学共同体的态度:着眼未来,知识的流动和共享,才是克服挑战的正确途径。对于这种理念,莱维特的开场致辞完美呼应。他表示,顶尖科学家们将研究视为一种集体努力,而非一场竞争;只有当我们投身于开放、协作和信任的世界,科学才会繁荣。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