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AI会影响央行的货币政策吗?周小川给出了答案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观新闻 时间:2025-10-24 08:11:35



AI对金融行业而言,是边际性的技术工具进步,还是重塑业态的根本性变革?

10月23日的外滩年会上,金融业的又一“灵魂之问”出现在舞台中央。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提供了一个答案——AI是在历史上信息处理、IT和自动化基础上的又一次新的边际变化,但这个边际变化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在他看来,人与机器的关系在过去六七十年间发生巨变:从过去人主导、机器辅助,到人主要作为机器与客户之间的界面,这一历史性转变已经持续了六七十年。而AI出现的一个很好的基础,正是过去银行系统、金融系统积累的海量数据。与此同时,客户行为也在发生转变。因此,“人工智能在银行业的支付、定价、风险管理和市场推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人们开始关心,人工智能是否会对金融监管产生影响?

比如,国家金融体系中至关重要的角色——央行的货币政策是否会受AI影响?周小川认为,这个问题“还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

在他担任央行行长期间,国际清算银行(BIS)曾在一次会议上专门讨论过AI相关模型是否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当时讨论的最终结论是,这种影响尚不明显。

一方面,AI可以在物价和微观行为的数据收集、处理、模式识别和推理方面影响货币政策决定。但另一方面,大家也觉得货币政策基本上是慢变量,它随经济周期或经济变化而调整,而这个变化不会太快。“尽管IT行业、新涌现的AI和机器学习有助于更准确判断形势,使宏观调控更精准响应,但似乎并不是那么重要。”周小川说。

与慢变量相对的,是金融市场的快速反应,尤其是金融不稳定风险的发生。如果AI对于慢变量的影响并不明显,那它是否能为预防突然降临的风险提供方案?

周小川表示,一个很重要的方向,是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推理“泡沫”破裂的积累过程,预知“明斯基时刻”的到来。“过去金融系统依赖的是大量的结构性数据,不太需要情感数据或长文本。我们刚才提到的风险、定价、营销等都是在结构性数据基础上得到的。但分析历史事件、泡沫积累、明斯基时刻的出现、事后处理及对错评估,这些需要更广泛运用人工智能处理非结构性数据、多模态信息,甚至考虑社会情绪——这些情绪可能传染、蔓延。”

从这个层面上说,人工智能似乎为金融行业开辟了很多新领域。但周小川也坦言,真正的应用还有相当距离。

毕竟,AI技术在实操运用中仍存隐忧。例如,监管如果运用到AI模型,就需要它是透明、可解释的,而AI深度学习或将带来模型的黑箱性。另外,数据训练和学习结果的高频、短期、技术性问题,能否满足金融稳健和宏观调控面向基础面、长远稳定的要求,也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

但周小川也在圆桌现场给出了一个AI积极影响监管的例子——

反洗钱、反恐融资系统是最典型可运用大量数据分析发现线索、识别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的领域。过去,凡是涉及大额交易都必须向反洗钱部门报告,但困惑在于,收集海量数据后,该如何处理?现在,人工智能使得已破获案件数据可被用于训练模型、从中找出规律,这对监管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本次外滩年会以拥抱变局:新秩序·新科技为主题,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与清华大学联合主办。

原标题:《AI会影响央行的货币政策吗?周小川给出了答案》

栏目主编:张杨

文字编辑:张杨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吴恺沄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