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中润光能二次冲击港交所,押注钙钛矿,TOPCon电池片专业制造商的困境突围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胡颖 侦碳先锋 时间:2025-10-23 12:56:52
所以,中润光能本次冲击港股募资计划用途变更成为钙钛矿技术的研发,不管其是否有相关技术储备,对于中润光能而言,既是为了上市需要讲好的资本故事,也是其弯道超车的最后机会

侦碳先锋

中润光能的上市之路颇为坎坷,先是2024年6月份在上市委会议通过后撤销创业板上市申请,后于2025年3月份转向港股却因资料超过6月个月而失效。9月15日,中润光能更新招股书,向港股发起第二次冲击。

作为自称全球光伏电池片专业制造商排名第一的中润光能,在看到排名第二的钧达股份5月份成功登陆港交所后,充满了必胜信心,更何况中润光能在2025年上半年扭亏为盈,短短半年时间就实现净利润12.04亿,相比钧达股份的大幅亏损,也无疑更具优势。

但无论是数次冲击资本市场的中润光能,还是A+H股的钧达股份,亦或是同样在港股已经提交申请的英发睿能,作为聚焦于电池片单一环节的专业制造商,已经难以给资本市场提供足够的想象空间。

Part One 专业厂商中虽排名第一,竞争激烈却无明显优势

据招股书披露,中润光能2024年电池片出货量34.5GW,是全球市场第二大光伏电池片制造商,市场占有率为14.6%,而在全球市场上的专业光伏电池制造商中位列第一位,市场占有率为18.3%,2025年上半年出货量19.4GW,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中润光能于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25.17亿元、200.84亿元、113.20亿元、74.65亿元,其中光伏电池片作为核心业务,收入占据比例分别为92.5%、91.0%、81.1%、84.6%,是中润光能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更加亮眼的业绩来自于2025年上半年,中润光能成功扭亏为盈,实现盈利12.04亿元,几乎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就弥补了2024年亏损的13.63亿元,这份业绩在整个光伏行业也足够惊艳。

根据招股书描述,不难猜出五家公司分别为中润光能、钧达股份、爱旭股份、润阳股份、英发睿能,五家公司占据专业制造商的市场份额达到72.2%,所以专业制造商领域内的竞争其实就是这5家公司的竞争。而五家公司2024年出货量集中于20.4-34.5GW之间,作为排名第一的中润光能并没有体现出高人一等的竞争优势。

如果说专业厂商之间的竞争还略显稳定,那么垂直一体化制造商对电池片市场的主导则为中润光能带来了更加严峻的市场考验。

Part Two垂直一体化成大趋势,专业制造商丧失主动权

据招股书披露,2024年全球光伏电池片出货量605.4GW, 并预计将于2029 年达到1,079.1GW,其中N型TOPCon电池片的全球出货量将达到826.8GW。

2024年全球光伏电池片对外出货量总计236.1GW,其余部分显而易见被一体化制造商用于内部组件生产。而且在仅有的236.1GW市场容量中,还面着垂直一体化制造商的市场挤压,仅通威股份(公司E)、爱旭股份(公司B)两者合计对外出货量就达到达到65.5GW,所以留给专业制造商的市场空间远没有想象中的巨大。

而在一体化制造商大部分光伏电池片自产自用情况下,即使未来几年电池片总需求随着组件出货量增加而不断提升,但拥有庞大电池片产能的一体化制造商势必优先释放各自电池片产能,甚至通过在内地和海外自建新产能方式,进一步蚕食专业制造商市场份额。

巧合的是中润光能报告期内最大的两个客户恰恰是垂直一体化的典型代表晶科能源、晶澳科技,2025年上半年对两者的销售收入分别占总营业收入的17.9%、14.9%。

根据中信证券研究报告《电新|BC电池:从1到10,创造价值》一文,预计2025年国内BC出货量或接近50GW,全市场渗透率有望达7%,2027年全球BC组件出货量有望超160GW,对应2024-2027年CAGR为85%,渗透率或增至20%左右。

另外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编制的《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2024-2025年》预计,2028年TOPCon电池市场占有率就要低于75%,而到2030年则将下降至60%左右。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