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90后小伙靠非遗闯入时尚圈,年销超100万,上过21次央视节目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钟景轩 电商在线 时间:2025-07-17 12:36:44

对于上顶级时尚杂志这件事,刘伟学可能比大部分明星还有经验。

当然,上杂志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他做的油纸伞。

随着汉服从小众走向大众,从戏服变成日常服饰,常与汉服进行搭配的油纸伞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走到台前,频繁出现在社交媒体、影视作品和各大时尚活动中。

刘伟学也因为一手做伞的技术闯进了半个娱乐圈。他教明星们做伞,给时尚杂志提供拍摄道具,和奢侈品品牌合作设计门店的装饰,过上了十年前他未曾想过的生活。



过去3年时间里,仅央视出品的节目,他就上了21次,有时候是拍纪录片,有时候是提供道具,还有人物报道,总之各种节目丰富多彩。

不过与此同时,赚钱这件事他也没耽误。早期他在淘宝上开店,把油纸伞卖给大众消费者,后来电商平台的竞争越发激烈,他除了做零售生意,也联合社区做线下培训体验活动,接大型活动的产品定制。

如今,他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高峰时期年销售额能超过100万元。

传承

余杭油纸伞的兴盛最早可以追溯至清末民初。

当时余杭一带盛产竹子和桑皮纸,为油纸伞提供了优质原材料,高峰时期同时存在着200多家制伞作坊,所生产的纸伞不仅在国内畅销,还作为国货代表远销至东南亚。

20世纪中后期,随着钢骨尼龙伞普及,手工油纸伞因制作成本高,耗时长,逐渐没落,当地的制伞人也纷纷转行。

一直到2006年,刘伟学已经60多岁的爷爷不想眼看着传统技艺失传,决定复兴余杭油纸伞,花时间找工人,买原材料,两年时间投入了近20万元,几乎相当于当时余杭的一套房。刘伟学的父母不理解,而十几岁的刘伟学却觉得爷爷好厉害。



尽管如此,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爷爷做的油纸伞都没什么销路,工坊一度难以为继。同时期的刘伟学从大学毕业,去做了室内设计,那时候正是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的时期,他每天都忙得团团转。

忙碌间隙,他注意到了一条新闻,曾经找爷爷学艺的意大利人克里斯和张雷夫妇,利用油纸伞的制作工艺,制作了一把纸椅,登上了米兰设计周的舞台,拿下了米兰家具展设计师卫星展全场最高奖。



刘伟学突然意识到,中国文化是可以走出国门,站上更高的舞台的。

2015年,刘伟学离职回到家里,跟着爷爷学做油纸伞,当时家里的工坊已经处于不常开放的状态,没有工人,没有材料,父母也不支持他,觉得他放弃了大好前途。



但刘伟学却坚持认为,油纸伞一定会有未来。起初两年,他只干两件事,一是去找制伞师傅,说服他们过来上班,给他们提供一份离家更近的工作,签协议保证2年的时间内,即使工坊倒闭,也按时给他们发工资;

二是开着车,到处找油纸伞的原材料。油纸伞工序复杂,民间有“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消算”的说法,很多旧工厂已然倒闭,为了凑齐原材料,刘伟学每天开着车到处找能做配件的工厂,每天来来回回要开上200公里。

走进大众视野

直到2016年,在青山村·融设计图书馆的牵头下,刘伟学和不少手艺人一起制作了一把名为“米蓝”的纸伞,再次登上了米兰设计周的舞台。同年,他还带着自己制作的油纸伞去到了“淘宝造物节”,余杭油纸伞开始被更多普通消费者看到。

2017年,刘伟学第一次体会到了爆单的滋味。

一把油纸伞,从制作到交付需要至少一周的时间,周期长,价格也不便宜,基本上500元起步,但这些都未阻挡消费者的热情,店铺里的待发货怎么也发不完,“完全不需要宣传,就有源源不断的客户进来”。



刘伟学还记得,当时他去上海参加培训,中间休息的周末,他还会抽时间回来和大家一起做油纸伞。很多人等了好几个月,给他发消息说,“雨季都过完了,伞还没收到”。

那也是他最心无旁骛的一段时间,他和工作室一心沉在油纸伞的制作中,花了很多时间去调最合适的颜色,选择最合适的材质,让油纸伞更符合当代人的需求,而不是一味追求还原。



为了让纯色伞在阳光下也能柔美素雅,他尝试了近百种不同的纸品,最后选择了软硬适中的手工皮纸。他还用压缩竹取代了之前沉重的实心木,试图减轻油纸伞的重量,使其更加方便便携,能够真正成为雨天的工具,而不仅是拍照道具。

2018年之后,随着国潮兴起,街边穿汉服的人越来越多,承载着“江南烟雨”“古典美学”等意象的油纸伞,也开始搭档汉服频繁出现。市场上做油纸伞的商家越来越多,在一些古镇上,甚至有全民制伞这一说法,全镇超过70%的人口直接或间接参与到了制伞行业中。



但同时,刘伟学的生意却没以前那么好做,“淘宝上多了很多油纸伞商家,价格越卷越低,消费者的选择也多了”。

刘伟学开始寻找新的增长方向,除了在淘宝上卖油纸伞,还和买手店合作,拓宽渠道,在素色之外,设计更多不同的图案,定时上新一些新的系列,和艺术家合作等等。

疫情之后,他还和社区以及杭州当地的学校合作开办油纸伞培训课程,在卖伞之外找到了新的创收路径。

进军时尚界

2022年1月,刘伟学接到央视新闻的邀请,拍摄纪录片《国家宝藏》,以“国宝守护人”的视角讲述新时代的非遗故事。

节目播出后,他的“纸伞之家”一度成为杭州文旅的打卡点,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此后两三年时间里,他接到过很多拍摄邀请,上过很多次央视节目,从CCTV-1《晚间新闻》的人物报道,到CCTV-17的微记录片,经常是这个节目的拍摄还没结束,下一个节目就找上了门,前前后后单央视的节目,就上了21回。



后来业务逐渐扩大,不少综艺节目和电视剧都来联系他,有时候是提供技术教学指导,有时候是提供场地支持。在和明星以及各种节目制作团队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却意外开拓了新的事业线,把事业发展到了时尚界,“油纸伞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工具,也是新中式风格的重要道具”。

他通过央视节目在时尚界打开了知名度,再通过时尚杂志的传播,进一步积攒了在时尚圈的影响力和人脉。流量小生们抢着想上的顶级时尚杂志,刘伟学的油纸伞上了至少三回。

有了名气后,除了提供拍摄的产品道具之外,他还收到了很多知名品牌找来合作,从奢侈品到新消费,还有商场负责人。有时候是新店的装饰设计,有时候是快闪店,他俨然正在把一门传统手艺做成潮流。



当然,他同时也赚到了一些钱,足够养活现在的团队,维持工作室的正常运营。最近,他正在筹备新一批的油纸伞设计,把更多符合年轻人审美的图案放到伞面上,让传统的手艺也跟上最新的热度,变得潮流起来。



他也没有放下零售生意。他在着手修建一个新的乡村博物馆,开放油纸伞制作体验中心,希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这里了解这项传统工艺。

如今,他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不仅做油纸伞,还给商场和品牌门店做装饰,把中国传统的油纸伞工艺宣扬了出去,“这比赚钱本身更有意义”。

未来,刘伟学还希望能够带着油纸伞创造更多新的设计,登上更大的舞台。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