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y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什么样的量子计算创业公司,一次能获得10亿美元的巨额融资?
而且就连年初还在给量子计算泼冷水的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转头就成为了这家公司投资股东。
或许是因为这家公司的BP里,有一页是《我的爷爷薛定谔》(doge)。
是的,这家新兴的量子计算独角兽,正是由量子物理先驱薛定谔亲外孙参与创办。
量子计算创业赛道最大单轮融资
没想到吧,薛定谔的外孙也在创业,做的还是量子计算?
这家量子计算公司名叫PsiQuantum
要知道,希腊字母Ψ(Psi)通常表示波函数,这是薛定谔方程的核心变量。
所以懂薛定谔的人,都知道这个公司名字门道有多少(手动狗头)。
在量子力学领域,薛定谔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薛定谔方程,这是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之一。
这一领域如此令人难以捉摸的领域,以至于最早提出“可以用量子来计算”的传奇物理学家费曼,都曾打趣道:
如果你认为自己理解量子力学,那你就根本不懂量子力学。
然而在硅谷,成立还不到十年的PsiQuantum,却似乎正在把这种不确定性逐步坍缩为现实。
这家公司一度低调,但就在最近,PsiQuantum拿下了10亿美元的巨额投资,创下量子计算初创公司最大单轮融资纪录。该轮融资由BlackRock、淡马锡和Baillie Gifford领投。
PsiQuantum放下豪言,称这笔钱将帮助其超过谷歌和IBM,率先在2028年建造一台百万比特级量子计算机
要知道,目前最先进的量子计算机,也只有几百个量子比特。
理论上,一台拥有百万比特规模的通用量子计算机,能够在几分钟内完成传统计算机需要数百万年才能处理的任务。
公司首席科学家Pete Shadbolt认为,这台量子计算机能解决地球上的一切商业问题。
这么大的量子计算机,将能够解决地球上其他任何人都永远无法解决的、具有商业价值的问题。
犹记得今年年初,黄仁勋曾给量子计算行业泼了盆冷水:“一个可实际运作的量子计算机可能要在20年之后才能实现。”
尽管如此,英伟达的VC部还是投资了PsiQuantum
那么,薛定谔的外孙,到底创办了一家怎样的公司?
全力押注光子路线
PsiQuantum成立于2016年,总部最初在英国,目标是创造第一台可用的量子计算机。
不过不久后,PsiQuantum的联合创始人之一Mark Thompson认为欧洲的融资环境不佳,严重阻碍了量子技术的发展。
如果欧洲政府不改变在量子行业的融资模式,就有可能在量子方面落后。
为了更好地筹集资金,PsiQuantum就搬去了硅谷。
根据Dealroom的数据,资金最充足的欧洲量子初创公司是芬兰的IQM,在今年9月初拿到3.2亿美元的融资后,该公司目前总共筹集了6亿美元——这个天文数字,只是PsiQuantum所获投资中的一小部分。
自搬到硅谷后,PsiQuantum的事业一路高歌猛进。
2019年,PsiQuantum与全球顶尖的半导体代工制造商之一GlobalFoundries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始将量子光子器件集成到一个成熟的、高产量的商业半导体晶圆厂中。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合作,它标志着PsiQuantum的技术不再停留在实验室,而是真正具备了大规模生产和商业化的潜力。
2021年,PsiQuantum发明了全新技术融合式量子计算(Fusion-Based Quantum Computing,FBQC),并发布了一套关于容错量子计算的基础框架。
该框架基于纠缠测量,为模块化、可扩展的光子架构铺平了道路,具有更宽容的误差阈值和更小的物理占用空间。
2023年,该论文最终于Nature上刊登。
此后,PsiQuantum一路开启开挂人生,各种实验室、企业和政府项目拿到手软。
2022年10月,与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AFRL)签下一份2250万美元的合同,开启为期数年的量子光子芯片合作项目。
2023年1月,被DARPA选择PsiQuantum参与其“实用规模量子计算机潜在体系结构探索计划”(US2QC)。
2023年10月,在英国STFC Daresbury实验室设立首个海外研发中心,并与Hartree Centre(英国领先的HPC、AI和数据科学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开发容错量子算法,推动工业应用和大规模量子计算所需的低温系统研究。
2024年4月,拿下澳大利亚政府约6.2亿美元的大订单,帮助澳大利亚在布里斯班建设其首台公用事业级容错量子计算机。
2024年7月,再次中标,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建设首台美国境内的公用事业级量子计算机。
与同行相比,PsiQuantum接到的大部分是战略级基础设施合同,而且多是政府的大规模项目,金额高,通常能达到数亿级。
PsiQuantum不一样的地方在哪?
与大多数其他量子计算机不同,PsiQuantum的量子比特基于光子而不是电子和原子
这么做有两点优势:
首先,基于光子的量子芯片可用传统半导体工艺制造,因此更容易适配现有的芯片制造设施。
其次,为了保证超导性和抑制热噪声,其他种类的量子计算机必须在接近绝对零度的环境下运行。相比之下,光子量子比特在常温下即可操控,能节省不少部署低温设备的成本。
这些都指向一个令人兴奋的图景——PsiQuantum有潜力实现大规模生产
一名曾经是物理学家的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的高级合伙人表示:
如果这一成果能够实现,将会是一次重大突破。
今年4月,PsiQuantum宣布推出Omega,一款专为实用级量子计算打造的光子芯片组。
该芯片组包含了构建百万量子比特规模量子计算机所需的全部先进组件,每一个光子组件都展现出了超越当前最先进水平的性能。
据悉,Omega能够实现高保真量子比特操作,并具备简洁、远距离的芯片间量子比特互联——这正是量子计算机扩展规模的关键。
此外,PsiQuantum透露,预计今年晚些时候将在澳大利亚启动首个“全规模”(full scale)基地的建设,该项目已获得澳大利亚政府约6.19亿美元的股权和贷款承诺。
值得注意的是,PsiQuantum尚未有实验证明它能够纠错(error correction)——当大规模量子比特堆叠在一起时,计算机的出错率会呈指数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量子计算机只会输出噪音,根本无法提供任何价值,还会消耗大量电力和人力成本。
任何依赖亚原子粒子的系统都绕不过脆弱性,即便PsiQuantum声称其基于光子的量子比特系统比竞争对手的方案更稳健。
因此业内通常认为,得先有配套的成熟纠错能力,才可以进一步考虑扩展规模。
但到目前为止,只有谷歌展示了一种能够在大比特规模下执行纠错的量子芯片。
薛定谔外孙和他的朋友们
PsiQuantum之所以有能力与谷歌和IBM在量子计算机上角逐,离不开一支学术基因强大的创始人队伍。
Jeremy O’Brien是PsiQuantum的联合创始人兼CEO,他投身于打造全球首台实用量子计算机的使命已有25年之久。
他本科毕业于西澳大学,在新南威尔士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昆士兰大学做过一段时间博士后。
至今,O’Brien已发表超过300篇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39000次。
O’Brien发明了首个基于光子的双量子比特逻辑门,并开创了集成量子光子学这一研究领域。
由于其卓越的学术贡献,O’Brien还曾获皇家工程院新兴技术研究席位,并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和英国物理学会会士。
在创办PsiQuantum之前,O’Brien曾任斯坦福大学与布里斯托大学物理与电气工程教授,同时还是QET Labs的创始主任。
现在公司里的另外两名联合创始人Mark Thompson、Pete Shadbolt,都曾在这个实验室与O’Brien共事。
据O’Brien说,他之所以选择走出象牙塔亲自创业,是受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驱动。
我们原本毫无成为企业家、创办公司或搬去硅谷的打算,但我们做了这一切,因为我们觉得有道义上的责任去推动这项技术落地。
Pete Shadbolt是PsiQuantum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官。
Shadbolt于2014年在布里斯托大学获得光子量子计算实验方向的博士学位,随后在帝国理工学院从事光子量子计算理论的博士后研究。
在布里斯托大学期间,他发明了变分量子本征求解器(Variational Quantum Eigensolver),并推出了首个面向公众的量子处理器 API。
Mark Thompson是PsiQuantum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在光子与量子技术领域拥有超过20年的经验。
Thompson在剑桥大学获得电气工程博士学位,并在谢菲尔德大学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
他曾在Corning、Bookham Technology(首家硅光子初创公司)、Toshiba工作(期间参与建立东芝的硅光子项目),并在剑桥大学和布里斯托大学担任教职。
此外,他还曾获得英国和欧洲的多项著名奖学金与奖项,发表和持有专利超过100项。
公司的首席运营官Fariba Danesh毕业于圣克拉拉大学,获生物化学学士学位,在新型半导体产品开发领域拥有超过30年的经验。
在此之前,她于2010年至2019年担任Glo公司的CEO。
这是一家由风险投资支持的微型LED显示公司,利用瑞典开发的纳米技术制造了全球首款全彩RGB微型LED小型显示器。
任职期间,Danesh从零开始组建团队并建设晶圆厂,建立了垂直一体化的微型LED产品生产体系,涵盖从外延晶圆到器件,再到全功能子系统的所有环节。
Susan Kim是PsiQuantum的首席财务官,在高层财务和运营领域拥有25年的经验。
Susan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获化学工程学士学位,并在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获得MBA和工程管理硕士学位。
在加入PsiQuantum之前,Susan曾担任PacBio(DNA测序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及多家科技公司的CFO。
最后是PsiQuantum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架构师Terry Rudolph
Rudolph发明了基于融合的量子计算方法(fusion-based quantum computing),PsiQuantum的技术路线正是建立在这一研究之上。
Rudolph是理论量子光学领域的博士,曾在多伦多大学和贝尔实验室任职,之后于2003年加入帝国理工学院,并于2011年晋升为量子物理学教授。
他还创立并共同领导了英国首个博士培训中心(Centre for Doctoral Training),并担任联合主任7年,培养了130多名量子信息领域的博士。
而且,Rudolph是薛定谔的亲外孙!!
不过说起来也离谱,在取得博士学位之前,他本人完全不知道这件事……
小时候的Rudolph对物理学并不感兴趣,而是立志于成为一名职业壁球选手
然而,父母似乎并不觉得Rudolph在运动方面有什么天赋,最终还是决定让他到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去读理科。
进入大学后,Rudolph虽然选择了物理和数学(因为看起来最难),但三年间只上过6次课。
而这六分之一的概率,让他撞上了《高级量子理论》的最后一讲。
根据Rudolph本人自传讲述,那一课上,讲师在课上展示了“量子非定域性”的证明,从此“毁掉”了Rudolph此后20多年的幸福人生。
1994年从大学毕业后,Rudolph用一年时间背包旅行,直到最终身无分文地睡在多伦多市中心的街头,他才顿时察觉读博士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幸运的是,Rudolph在昆士兰大学的博士导师极其宽松,允许他研究当时刚兴起的量子信息领域。
而他原本就在这方面有点内行,所以很轻松便完成了博士学业。
1998年博士毕业后,他到多伦多大学任教两年。
直至此刻,母亲Ruth March突然为Rudolph揭开了身世之谜——自己的外公是大名鼎鼎的薛定谔!
想不到啊想不到,在20多年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命运的红线还是牵着Rudolph潜入了量子力学的深海。
基因的力量实在太强大了。
后来,在2012年,Terry Rudolph和另外两个伙伴(Matthew Pusey、Jonathan Barrett)一起提出了PBR定理。
该定理允许对量子状态的本体论进行正式而严格的检验,是量子力学基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成果,被誉为自贝尔定理以来量子理论基础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目前,他的研究每年获得超过1000次引用。
外公薛定谔的私生活
回过头来,有个问题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为啥等到Rudolph读完博士,母亲才告诉他有这么个重量级的外公?
这一切的一切,还得从100年前说起。
Rudolph的外婆叫Hilde March。
可是,薛定谔的妻子叫Anny Schrödinger,Hilde是薛定谔好兄弟Arthur March的老婆
1920年左右,薛定谔与Hilde发生婚外情,Hilde怀上了两人的孩子。
为了补偿好兄弟Arthur,薛定谔说服牛津大学的官员同时聘用了自己和籍籍无名的Arthur。
与此同时,两人的妻子——Anny和Hilde——也跟着一起去了牛津大学。
令这位牛津大学官员震惊的是,来到牛津后,Hilde竟然以“第二妻子”的身份与薛定谔共同生活。
更离谱的是,正妻Anny也接受了这一安排!
(ps:薛定谔夫妻崇尚开放关系,Anny也有长期的婚外恋)
不仅如此,Anny还帮助抚养了薛定谔与Hilde的女儿——也就是Rudolph的母亲
所以说,Rudolph这么多年不知道自己的外公是谁,完全是薛定谔自己造成的……
[1]https://www.ft.com/content/0a16281f-6bb4-4e60-a6f0-3a9d6f8d764a
[2]https://www.psiquantum.com/about/
[3]https://www.ft.com/content/afc27836-9383-11e9-aea1-2b1d33ac3271
[4]https://www.qisforquantum.org/about-the-author
[5]https://brooklynrail.org/2013/06/books/searching-for-the-man-behind-the-cat/
[6]https://www.reuters.com/technology/finlands-iqm-quantum-computers-raises-320-million-new-funding-round-2025-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