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机器人如何越来越“像人”——在2025沈阳机器人大会观察具身智能前景

IP属地 中国·北京 新华社 时间:2025-10-18 22:07:35

  新华社沈阳10月18日电(记者于也童、刘艺淳)机器臂挥毫写“福”字、咖啡机器人熟练“拉花”、机械手灵活与人猜拳……在此间举行的2025沈阳机器人大会现场,人工智能技术奔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展台上,工作人员告诉智能机器人“书法家”需求后,它便构思笔画,流畅写出隶书“福”字。“这款智能机器人利用了大数据模型,接收指令后可自动思考并反馈,书写各种字体的软笔书法。”工程师周典介绍。


  10月17日,在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展台,智能机器人用毛笔写“福”字。新华社记者 吴青昊 摄

  会议现场,多款功能各异的机器人各展所长,演示具身智能在工业制造和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场景。论坛上,专家共商机器人技术前沿和产业趋势,多位专家认为,具身智能的快速发展,正让机器人越来越“像人”,越来越聪明。  


  10月17日,在广东天机智能系统有限公司展台,工作人员演示“全力控高精度人形臂Marvin”展品。新华社记者 吴青昊 摄

  在依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辽宁辽河实验室展区,工作人员孙鹏博一边操作人形机器人分拣零件,一边向记者介绍这款产品的未来应用场景。他介绍,当用户提问“如何装配一辆汽车?”时,传统人工智能会列出执行步骤,但具身智能机器人则可以在物理世界工作,具备自主思考、独立决策、动手操作能力——“眼睛”能看到零件在哪,“手”能完成组装动作,“大脑”能思考如何优化流程,最终自主完成整车装配。

  这个自主作业过程,依托于辽河实验室研发的“工业具身智能控制系统”。“为确保具身智能机器人思考和决策的准确性,目前,系统仍处于调试训练阶段。上线应用后,将会给生产制造带来巨大变化。”孙鹏博说。


  10月17日,在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展台,工作人员演示“仿生五指灵巧手”展品。新华社记者 吴青昊 摄

  多家企业介绍,目前机器人在工业领域能够完成分拣、巡检等重复性任务,并有望在矿业、核电等高危环境中替代人工作业。香港大学工业及制造系统系机器人与自动化讲席教授席宁认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提升工业机器人在非标准化、非结构化场景中的适应能力,提高其灵活性、精细度,而完成这一目标,具身智能的潜力很大。

  具身智能的发展,也推动着陪伴机器人进入家庭时代的加速到来,具身智能还在家庭安防、教育、娱乐等多个场景发挥作用,让家庭生活更加便捷、智能和安全。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