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何祚庥院士追忆杨振宁:他的贡献早已超越学术界|封面头条

IP属地 中国·北京 封面新闻 时间:2025-10-18 20:09:10

封面新闻记者 赵雨笙

10月18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当天,封面新闻记者联系到与杨振宁有着超过半个世纪交往的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听他回忆与杨振宁的往事。

被访者:

何祚庥,1927年出生于上海。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长期从事粒子物理等方面的研究。

谈学术贡献:

早已超越物理学界

哲学界也深受震动

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颠覆了物理学界长期信奉的基本对称定律,二人于次年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大胆的设想经过吴健雄等人的实验验证后,震惊了整个科学界。

“宇称不守恒定律震动了整个世界,不仅是物理世界。”如今已98岁高龄的何祚庥院士与封面新闻记者交谈时虽然听力已不像从前那般好,但谈及杨振宁的贡献时,仍然掷地有声地说道,他的贡献早已超越物理学界,更是让哲学界也深受震动。

何祚庥告诉记者,在“宇称守恒定律”被推翻之前,大家都习惯于认为宇称是守恒的,亦无人敢去推翻。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发现,在思想界引起极大震动。不仅是自然科学领域,在哲学社会科学层面更是如此。“‘实践是检验科学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后来耳熟能详的话正是在杨李二人的研究发现后才被尖锐地提了出来。”

何祚庥回忆道,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赢得诺贝尔奖后,也将当时很多年轻的国内物理学者引向粒子物理研究领域。“从这个角度讲,杨李二人的工作和成就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人。”

杨振宁逝世后,清华大学发文悼念称,他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物理学多个领域取得的诸多成就,对这些领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忆共事往昔:

五十多年前那段学术交流

得以触摸物理学研究脉搏

何祚庥回忆,1971年杨振宁回国探亲访问后,他便开始与杨振宁打起交道,至今已超越半个世纪。

“当时西装革履的杨振宁先生与身穿中山装的我见面后,大家便迫不及待地聊起彼此的科学工作。”何祚庥想起与杨振宁半个世纪前的正式会面,仍然记忆犹新。

1980年,杨振宁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从美国和中国香港地区募集资金,资助中国学者到美国进修。同年3月,何祚庥等科学家受邀请访问美国并与杨振宁等见面。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杨振宁与何祚庥围绕弱相互作用理论问题展开激烈讨论。何祚庥坦言,五十多年前的那段学术交流,让他得以触摸到物理学研究的脉搏。



1980年3月,何祚庥(左二)等科学家访美,与杨振宁(左四)合影留念。图据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何祚庥还清晰地记得,2017年7月12日,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举办了纪念何祚庥从事物理学研究70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众多院士、专家、同事等代表前来参会,齐聚一堂。当时已95岁高龄的杨振宁亲赴现场致辞,赞扬何祚庥几十年来为中国高能物理界所做的贡献。


2017年7月12日,杨振宁出席中国科学院纪念何祚庥从事物理学研究70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并致辞。图据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在研讨会现场,杨振宁动情地说:“何祚庥院士堪称中国理论物理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与领航者。”而在会场外,杨振宁与何祚庥不仅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相互扶持,更是在个人私交中建立了真挚的友谊。

聊杨先生晚年:

经历过心脏搭桥手术

健康状况总体还不错

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之后从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何祚庥90岁生日时,杨振宁亲自前往祝贺寿辰,并欢迎他加入“90岁俱乐部”。

2021年10月,在杨振宁100岁诞辰之际,何祚庥收到发给他的祝寿邀请。谈到彼此晚年生活,何祚庥坦言他们两人运气都还不错。

何祚庥告诉记者,杨振宁先生晚年没有什么重大遗传性疾病困扰,即便是经历过心脏搭桥手术后,得益于现代医学科学发展,他晚年的健康状况总体上还不错。

何祚庥夫妇与杨振宁夫妇长期保持往来。同为物理学家的何祚庥夫人庆承瑞认为,对杨振宁先生来说,翁帆对保持他的身心健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人都不能替代。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