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戴云
10月18日,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在2025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发表主题讲话,聚焦人工智能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实践与趋势性变化情况。他强调,科技与金融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成果在金融领域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可以预期,对金融的促进与影响可能是重大而根本性的”。
在金融供给层面,肖远企分析,当前金融产品种类已十分丰富,互联网技术也实现了服务物理距离的无限延伸,人工智能将进一步推动供给侧变革。一方面,人工智能能大幅降低金融产品的研发、转化与生产成本,使得实现产品多样化、触达远端客户在经济上变得更加可行。另一方面,过去被忽视或被认为不经济的小众需求,在成本收益上也变得更加可持续,产生了所谓的“长尾效应”。在场景方面,金融机构与客户等利益相关者直接参与和更加嵌入的体验很可能将产生不同的变化。
谈及金融集中问题,肖远企表示,人工智能赋能金融行业,支撑了金融科技生态的底层技术、数据和算法。金融是经营管理货币与风险的行业,在科技应用方面对稳定性、可靠性的要求较高,自然更加倾向于与拥有科技、研发和应用推广优势的科技公司合作。与此同时,大型金融机构在资源技术投入、客户数量、数据积累等方面也拥有天然优势。他强调,稳定而有效率的金融结构需要多样化的金融主体和交易市场,中小机构如何通过调整发展战略和业务结构以适应科技革命带来的变化,确保仍具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对于维持一个合理均衡的金融结构至关重要。
对于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变化,肖远企认为,资本实力、客户基础、风控能力、人才队伍、公司治理、企业文化等传统要素仍然重要,但人工智能时代催生了新的核心诉求。例如,数据与算法重要性上升,如何将“可用数据”转化为“可信数据”、识别整合有价值信息变得非常关键。数据与模型选择的差异会导致结果天差地别,坚持“选择中性”原则就显得很有必要,是金融机构竞争力的具体体现。在保险领域,应用人工智能科技提升精算假设的合理性与可实现性,降低假设与结果的偏离度就构成了保险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要素。
肖远企从“金融生产最大可能性边界”的角度指出,科技革命总能带来金融业的总量增长。一方面,金融服务于经济社会生产与生活,科技革命催生的经济产出增加与社会福祉改善,客观做大了金融业的增量。另一方面,金融业本身在资源最优配置与经营效率上也得到改进,两方面都会带动金融现有潜力的充分释放和未来增长边界的突破。“人工智能的发展无疑有助于更好更有效率地配置资源,潜力可以充分挖掘,更多的资源很有可能‘恰到好处’地分布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之上,完成现有资源的最优配置。同时,人工智能作为重大科技进步,推动金融最大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也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在金融监管方面,肖远企介绍,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等国际组织,长期密切关注人工智能科技发展及其在全球金融领域的运用实践。金融监管鼓励支持金融机构运用最新科技,优化金融服务、降低营运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同时加强风险管理,确保稳定有序。遵循金融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把握好集中与分散、特色与同质、安全与效率等方面的动态平衡,努力构建具有韧性的金融体系。当然,金融监管本身也要加大资源投入,完善监管方法与流程,提升监管科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