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HICOOL 2025|破茧“信息差” AI技术突破应着眼场景需求

IP属地 中国·北京 北京商报 时间:2025-10-18 18:11:56

10月17日,HICOOL 2025全球创业者峰会举办"AI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论坛上,来自不同领域的与会嘉宾从资本端、学术端、技术端,再到法律端,以一个相对完整的链条就"AI驱动下的技术突破和生态构建"进行了深入探讨。嘉宾们一致认可,应从需求端出发,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找到AI的生存和发展方法。


破解供需平衡

资本是产业趋势的晴雨表,必然对AI赛道有着非常前沿的感知。中金资本执行总经理屠继贤介绍,中金资本近期接触到的项目中,超过一半都包含AI元素。而且,无论是海外还是国内,AI在项目中的占比提升得都非常明显。

启迪应急常务副总裁曾垂兰则表示,从孵化企业的角度,启迪更关注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专注于垂直领域,尤其是需求端。比如,在安全应急和军民融合等行业深度方面,让数字类和AI类企业能够在这些领域应用。

因此,在算力的问题上,曾垂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需求端,现有的算力并不能满足需求。"当前很多算力无法处理数据集,由于数据内容不够丰富,很多业务场景难以被满足。"

曾垂兰认为,破解供需端这种不平衡,关键在于垂直领域的行业深度,需要关注底层基础技术。目前,大家更多关注的是上层的开源技术,并基于此进行训练。而底层技术往往被忽视,导致在应用端出现了很多问题。

据悉,启迪正在构建一个基于自主技术的算力平台,解决当前算力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处理大规模数据集和丰富数据内容方面。通过专注于底层基础技术的研发,填补现有技术空白,从而更好地满足各类业务场景的需求,助力优质内容的产出。

"从微观层面看,由于我们拥有技术‘锤子’,往往会倾向于寻找‘钉子’来匹配,这中间存在较大的信息差。许多传统企业(如餐饮行业)对大模型底层技术的认知存在门槛,特别是在权益模型训练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碍。"北京大学(天津滨海)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谢魁分享了在具体技术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思考。

开放的姿态

在探讨AI在重塑数字经济结构与未来增长点的过程中,未来AI健康生态环境应该是怎样的,各位嘉宾的观点各有新意又不谋而合。

谢魁表示,在当前这波AI大模型技术浪潮中,中国处于一个相对供给过剩的状态。无论技术研发还是AI Science领域,目前国内的技术水平与全球顶尖企业不相上下,但聚焦具体场景,许多在传统行业表现优异且具备较强AI能力的企业,在如何运用AI来改造方案时,仍然面临信息差的问题。谢魁建议,从整个AI技术领域来看,我国具备很强的能力,人才也非常多,不妨把格局放开一点,放在整个全球市场的成长机遇中。

曾垂兰则认为,未来技术能力仍然是关键,但可以从需求端出发,找到AI的生存和发展方法。上下游产业需要协同发展,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才能实现同步增长。

屠继贤强调,中国的AI已经从技术摸索期,进入到模型应用和付费的实践阶段。技术需要开放和协同,商业模式既要落地也要闭环,治理结构需要标准但也要灵活变通,AI的发展既要创新也要向善,过于激进是不可取的。

最后,从法律角度保障层面,汉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胜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立法层面必须有法可依,相信未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成熟和完善的法规出台。而在执法层面,执法机构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确保法规得到有效执行。同时,企业的责任会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平台类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包括安全责任和数据责任。这样,消费者和普通用户的权益才能得到更好保护。

北京商报记者和岳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