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去世,享年103岁。
巨星陨落,魂归星海。而夜空中,确有一颗“杨振宁星”在星空中闪耀了近三十年。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人员赵海斌向记者回忆了“杨振宁星”被命名的过程。他告诉记者,这颗“杨振宁星”是紫金山天文台在1975年11月26日发现的,它的国际编号为“3421”。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著名爱国企业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方润华建议将这颗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紫金山天文台考虑到杨振宁在科技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其国际影响力,遂向国际天文学会提交了这项命名申请。
“国际天文学会批复通过这项申请的时间是1996年5月3日。”赵海斌说,现在网上所说1997年5月25日命名“杨振宁星”是不准确的。事实上,1997年5月25日举办的是“杨振宁星”的命名仪式。这项仪式是由中国科学院和江苏省政府在金陵饭店共同举办,杨振宁亲自到场。活动期间,杨振宁还参观了紫金山天文台。
从1975年发现小行星到1996年命名小行星,中间有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赵海斌解释说,小行星从发现到获得正式编号,通常要有七八年甚至十来年的时间,因为发现之后,必须要对小行星的轨道进行确定,之后才能够给其正式编号。而小行星命名则是一项国际性、永久性的荣誉,尤其需要谨慎。一般来说,对其命名,需要有人给出提议,天文台方面再对提议人选进行甄别、判断,最后要向国际天文学会提交申请,得到批复,才可以对小行星进行命名。
“杨振宁星”的命名,不仅是对一位科学巨匠的崇高致敬,更是将全体中国人的自豪感,高悬于寥廓星空,永世流传。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