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Manus“出走”中国,为哪般?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顾雨柔 TechWeb 时间:2025-07-16 22:25:23

文/卞海川

近日,号称全球首款“通用AI智能体”的Manus,因为“裁员、出走”、“总部迁移”而成为媒体和业内关注的焦点。那么问题来了,在通用AI智能体如日中天的当下,Manus何出此举?

主动出走,只为规避投资审查和芯片封锁

回顾整个事件,综合多家媒体的报道,Manus官方账号日前清空了发布在微博、小红书的内容,此外,在中国登录Manus官网时,网页会显示“所在地区不可用”,此前为“Manus中文版本正在开发中”。

而在更早些时候,有媒体引述知情人士称,Manus已在中国解雇数十名员工,并将部分员工迁至新加坡,同时正在新加坡、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马特奥和日本东京招聘多名员工,包括工程师、产品经理和数据分析师等。

对此,有外媒报道称,今年1月份生效的美国新规要求,“美国资本和高端技术流向境外AI行业等关键领域,必须进行报备审查”。Benchmark此前领投Manus的7500万美元融资也因此进入美国财政部的安全审查流程,基于此原因,投资方曾要求Manus将总部迁离中国,以规避审查并融入国际生态。

除了上述资本带来的压力外,有业内认为,技术封锁也是Manus被迫转型的核心。

随着美国对中国AI芯片禁售升级,英伟达特供版H20/L20芯片也无法供应,导致Manus难以获得先进算力支撑产品运算。这方面,据相关媒体报道,Manus AI研发负责人曾在内部会议中提及,因无法及时获取英伟达最新AI芯片,其智能体的迭代升级进度被迫延缓。相比之下,新加坡虽然市场规模有限,但作为国际资本与技术枢纽,能为AI创业公司提供更稳定的运营环境,尤其是在AI芯片供应方面。

而实际的情况是,6月18日,Manus联创兼首席产品官张涛,在新加坡SuperAI大会的主题演讲中明确指出,公司现在的总部就在新加坡,加之其在当地已经展开招聘,岗位包括AI工程师、数据科学家、软件开发经理等,月薪在8000美元至16000美元之间。其“出走”的决心早已决定。

先扬后抑,Manus能力几何才是关键

如果说上述规避审查和担心芯片供应是Manus“出走”的客观因素,那么商业层面面临的增长压力则是更直接的主观因素。

今年3月,Manus凭借“通用AI智能体”产品横空出世,内测码一度被炒至10万元一个,当时Xsignal(奇异因子)数据显示,其月活跃用户(MAU)峰值突破2000万。

然而,Manus的爆火也伴随着大量争议。例如许多自媒体和网友质疑其为“套壳”产品,认为其技术并未取得重大突破,而是基于现有大模型的整合。此外,Manus的官网和注册方式均面向海外市场,进一步引发了对其“饥饿营销”策略的质疑。

也许是由于上述原因,当其5月开放注册后,其月活数据不增反降,骤降至约1000万(Xsignal),用户留存率面临严峻挑战。而在收费方面,Manus分别提供了每月19美元的基础计划、每月39美元的Plus计划和每月199美元的Pro计划,但用户普遍认为定价过高,且因功能未形成明显差异化而收效不佳。

对此,高盛最新报告指出,国内AI应用发展呈现ToB(企业)导向,许多国企和政府机构开始部署本地化AI模型(以DeepSeek为代表)。相比之下,Manus面向消费者/开发者的业务模式与中国市场主流需求尚有差距。此外,高盛还强调消费端AI工具的付费转化率普遍不高。

更为关键的是,由于我们前述的,Manus基于现有其他大模型的整合,其真实的竞争门槛并不高,而实际的情况是,目前国内不少厂商,或单独,或结合自身的业务都推出了所谓的AI智能体,且落地程度不亚于,甚至超过了Manus。

写在最后:综上,中国裁员也好,出走也罢,其背后是Manus在面对客观与主观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既有主动也有无奈。但我们认为,主观因素,即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商业模式,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放之于海外,都存在一定的短板和差距,也许这才是Manus未来想在通用AI智能体领域成功面临的真正挑战。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