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范儿
一则看似寻常的高管离职公告,却再次将泡椒凤爪第一股有友食品推上风口浪尖,因为这已是公司上市六年来第五次董秘更迭且仅上任三个多月。
与高管频繁变动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有友食品2025年上半年迎来久违的高光时刻,不仅业绩回暖,股价也翻倍上涨,因而山姆救活了有友食品一时成为投资者热议的话题。
浮华之下,这家家族企业却存在治理混乱、产品结构单一、渠道依赖、应收账款激增、实控人家族分红及高位减持套现等一系列问题。
董秘流水席与家族套现
9月16日,有友食品发布公告,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肖传志于9月15日提前离任,距离其6月6日上任仅三个多月,原因显示是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这一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资本市场对有友食品治理结构的广泛质疑。
此次减持的时机值得玩味。在有友食品股价较2024年低点最高涨幅翻倍后不久,公司就发布了实际控制人减持股份的公告,这一行为引发了投资者的强烈质疑。
在9月16日的业绩说明会上,有投资者直接发问:在公司业绩刚刚有好的起色,前几年分红大股东拿走几个亿的情况下,为什么选择此时开始减持?并且是顶格减持?
对此,有友食品的回复较为官方:大股东减持系其基于自身资金规划作出的决策,程序符合相关规定。
实际上,有友食品自上市后坚持每年高比例分红。上市头两年的股利支付率在44%左右,2021年至2023年低谷期的现金分红金额分别为2.01亿元、1.41亿元、1.07亿元,股利支付率均超过90%。2024年,有友食品的股利支付率进一步增至127.77%,分红金额2.01亿元,超过当期归母净利润。这对于持股高度集中的鹿有忠家族而言,无异于变相发钱。
今年上半年,有友食品拟向股东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23元,共计派现9836.92万元。叠加上半年拟分红金额,有友食品自2019年上市以来累计现金分红达9.25亿元,其中实控人家族分走超过6亿元。
这种股价好时减持套现、业绩差时靠分红获利的操作,可能会挫伤投资者对公司长期发展的信心。
山姆依赖症与业绩虚实
1997年,国营餐馆厨师出身的重庆人鹿有忠投资成立有友食品,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泡椒凤爪生意,并在2019年成为泡椒凤爪第一股。
上市后,有友食品的业绩表现宛如坐上了过山车。在2021年至2023年,公司营收由12.2亿元下滑至9.66亿元,归母净利润由2.2亿元减少至1.16亿元,疲态尽显。
然而,从2024年开始,有友食品的财务曲线呈V型反转。2024年全年,有友食品实现营收11.82亿元,同比增长22.37%;归母净利润1.57亿元,同比增长35.44%。进入2025年,增长势头进一步加速,上半年实现营收7.71亿元,同比增长45.59%;归母净利润为1.08亿元,同比增长42.47%。
扭转这一局面的关键,正是与山姆的合作。2024年7月,有友食品成为山姆脱骨鸭掌产品的供应商,并成为山姆渠道的爆款之一。此后,有友食品还在山姆推出酸汤双萃、青菜系列等新品。
海通国际研报显示,在渠道结构上,山姆会员店成为有友食品最亮眼的增长引擎,根据第三方调研数据,山姆的爆品动销强劲:鸭掌月销约为小几千万,6月初上新的酸汤双萃月销已突破千万,4月下旬上新的素菜系列月销达大几百万,现已完成下架换新。
与山姆的合作,无疑是有友食品2024年以来业绩反弹的核心变量,但这种合作模式的风险,正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暴露。
首先,应收账款爆炸式增长。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有友食品应收账款为7461万元,较2023年的379.5万元激增1866%。其中,应收账款的第一大欠款人金额超5000万元。今年上半年,有友食品的应收款达1.56亿元,而去年同期的应收款仅为1375.74万元。
此外,有友食品的产品结构单一化问题依然突出。上半年,以禽类制品为主的肉制品贡献收入7.13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93.42%,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而蔬菜制品及其他收入5016.57万元,同比下滑1.63%,占比降至6.58%。尽管脱骨鸭掌成为山姆爆款,但2025年上半年泡椒凤爪仍贡献约50%的营收。
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泡椒凤爪这一细分领域门槛低,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大量低价产品的冲击,对有友食品的产品定价、市场份额及盈利能力构成挑战。
目前来看,有友食品的发展策略可能会使其陷入一个两难境地:深度绑定山姆,可以维持相对较高的品牌形象,但规模增长的天花板清晰可见,且风险高度集中于单一客户。而如果选择全面拥抱零食量贩渠道,虽然可以快速扩大销售规模,但又可能被卷入低价竞争,面临品牌价值被稀释的风险。
结语
从泡椒凤爪第一股光环,到六年五换董秘的治理乱象;从连续三年业绩下滑,到依赖山姆的V型反转;从家族成员高额分红,到实控人高位减持,有友食品正面临内部治理失序、业务结构单一、外部渠道依赖的多重困境。
山姆或许能带来一时的销量奇迹,但无法替代企业自身的产品创新、品牌建设与治理能力。当一家公司的命运被绑定在单一渠道的采购订单上,当管理层更关注如何从资本市场套现而非如何提升企业价值,其所谓的高增长便如同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城堡,看似雄伟,实则脆弱不堪。